安全、自由及其冲突——电子监控的伦理思考

来源 :武汉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langzhi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革命的到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基于计算机技术、视频采集技术和数字压缩处理技术为一体的电子监控系统被广泛应用,人们24小时的生活都可能处于一种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电子监控之中。电子监控的应用一方面带来了保护公众安全的作用,另一方面侵犯公众自由及隐私权益等问题的争论随之而来。安全和自由都是公民合法权益内容,如何做到既保护公众安全,又不因滥用技术而侵犯公众自由,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的而现实的问题。通过分析和探讨电子监控的社会伦理问题、法学问题,对电子监控进行了哲学反思和展望,为我国电子监控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若干伦理原则和管理建议,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本文第一章介绍了电子监控的由来、三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和国内外的应用情况。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电子监控在国内外的应用是越来越广泛,日常生活中的超市、医院、银行、学校、工作场所、街道广场和居民社区都相继在安装电子监控系统,电子监控与公民生活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电子监控与众多的社会伦理问题紧密相关。第二章主要探讨了电子监控与以人为本、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公众安全保障、自由和知情权等方面的关系问题。电子监控作为社会管理的一种手段和措施,需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和理念。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电子监控有利于社会安定有序,有利于提高社会效率,有利于提高社会成员法治意识;同时,应注意社会资源分配,应统筹考虑电子监控,实现社会资源的科学、合理、高效的优化配置。电子监控与公众的关系体现在对于安全保障的作用是显著的;对于公众的自由及隐私又存在着现实的冲突,应设法保护每个公民的个人隐私权不受侵犯;还应适应构建和谐社会和现代法治理念的需要,保障公众知情权。在电子监控的哲学反思上,重点探讨了技术及其异化的问题,提出实现技术化生存与人性化生存统一,转变当代思维方式,从单一的线性思维向多元的立体的非线性思维转换,使电子监控与现代生活更加完美地结合起来,更好地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服务,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电子监控的法学探讨是第三章。关于电子监控的立法,介绍了美国的立法情况和我国的立法情况。我国目前中央和地方都有电子监控的立法活动,有地方性的立法成果,但还没有一部成文的全国性法律,电子监控的立法具有十分紧迫的现实性和必要性。电子监控作为电子证据,属于法定的视听资料证据范畴,对其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鉴定后,并有其他证据相互印证,可以作为法定的证据使用。 第四章是关于电子监控的展望,随着现代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电子监控的使用会越来越广泛,应用领域会不断扩大,使用数量会不断增多。提出要加强电子监控的审批管理;要加强资源共享的授权限制管理,确保电子监控信息安全,实现电子监控的资源共享;前端一体化、视频数字化、监控网络化、系统集成化是电子监控的技术发展方向,增加特殊功能的监控是其应用发展方向。 对电子监控进行以上分析和探讨后,第五章对电子监控提出了坚持系统整体性原则、普遍正义原则和知情允许原则的伦理原则和立法建设、发展规划、资源整合、信息安全、人员管理、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尊重民意等8条管理建议。 电子监控技术同其他任何一种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一样,总会伴随着各种各样的争议。通过对电子监控技术进行伦理思考,目的在于引导人们以更加理性的态度来对待。我们应该坚持一定的伦理原则,加强相关管理工作,使电子监控既发挥出在保障安全上应有的功能和作用,又预防和减少对人的自由和隐私的侵犯,合理而妥善地解决安全和自由的冲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其他文献
“日常生活审美化”,可以说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个论题。本文以此概念为切入点,关注当今后现代语境下的审美现象,并试图作出价值判断。 首先进行理论溯源。此概念最早是由西
《太平经》的生态伦理思想是两汉时期的道教对自然灾害频发的社会状况的一种哲学反思。这种反思带有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印记以及浓厚的道教文化色彩。《太平经》认为当时社会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摩尔被西方哲学家尊为“现代伦理学之父”,他既是元伦理学的先驱者和创始人,又是直觉主义伦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1903年,摩尔发表了《伦理学原理》一书,把逻辑分析方法引入伦理学
众所周知,王国维作为中国美学现代转型最富代表性和学术成果的学者,其美学思想深受德国美学家康德、叔本华等人的影响。然而,日本中介因素在王国维美学思想形成过程中起到的历史
康有为(1858—1927)作为近代启蒙运动的先驱,无可争议地是中国复杂“乌托邦”思想家中最具权威性的人物。其幸福思想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中国近代这个特殊历史时期彰显其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