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磷污染所致的水体富营养化日趋严重,湖泊“水华”及近海“赤潮”时有发生,越演越烈,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巨大危害。以磷酸盐生物还原反应为基础的厌氧生物除磷技术,是一项尚待开发的新型生物除磷技术,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本课题对厌氧生物除磷条件、无机磷厌氧转化特性及磷酸盐还原反应终产物——磷化氢对厌氧微生物生态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主要成果如下: (1)比较了牛粪、猪粪、鸡粪以及来自两个不同污水处理厂的厌氧污泥的除磷能力,试验证明,在所试的接种物中,猪粪的除磷效果最佳,可用作磷酸盐还原菌的原始种源。在此基础上,将猪粪与两种厌氧污泥按质量比3:1:1混合作为接种物,研究了厌氧生物除磷的条件,结果表明葡萄糖和蛋白胨分别是厌氧除磷微生物的良好碳源和氮源:适宜的初始pH6.5,适宜的培养温度35℃。在适宜的除磷条件下,培养至第4天,猪粪与厌氧污泥混合物对总磷的去除率达到最大值。外加钼和其它微量元素对厌氧生物除磷没有明显效应,表明在本试验所用的培养液中,不缺少这些元素。另外,外加还原剂硫化物对厌氧生物除磷也没有明显的作用,表明培养液中的有机物质所致的低氧化还原电位已能满足厌氧生物除磷的要求。 (2)研究了三种无机磷化合物的厌氧转化特性。以葡萄糖为电子供体,葡萄糖与磷化合物的分子摩尔比为1:1,不同浓度(50~400mgP/L)磷酸盐的磷去除率为1.99%~6.28%;以亚磷酸盐为磷源,相应浓度的磷去除率为2.06%~6.26%;以次亚磷酸盐为磷源,相应浓度的磷去除率为3.05%~8.28%。通过检测磷化氢发现,以次亚磷酸盐为磷源,顶空磷化氢含量相对较高,表明在三种磷化合物中,次亚磷酸盐较易还原形成磷化氢。在等量的电子供体下,次亚磷酸盐的去除率分别是亚磷酸盐和磷酸盐的1.23倍和1.1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