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部分区域夏季强降水的水汽来源及大尺度机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dong03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1980-1997年中国730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分别讨论了1980-1997年间夏季长江上游、华北、东北的强降水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暴雨个例的合成分析及相关分析,利用1980-1997年NCEP/NCAR再分析逐日资料研究了暴雨期间暴雨区的水汽输送特征及其水汽来源.利用ECMWF1998年每天四次的再分析资料进一步探讨了影响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及东北地区强降水的大尺度水汽输送形成机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对于长江上游、华北、东北地区,其夏季平均降水中心、夏季暴雨占夏季平均降水的百分比中心以及暴雨中心所对应的位置较为一致.(2)就暴雨日及其前期的水汽输送逐日变化而言,自西太平洋经南海的水汽输送变化及暴雨区北方的水汽输送变化对长江上游、华北、东北地区暴雨的发生影响较为明显,而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在暴雨日及其前期基本上是减弱的.(3)1981年夏季华北地区、1998年夏季长江中下游、长江上游、东北地区的降水及其区域平均的水汽输送均存在以30-60天周期为主的低频振荡.(4)1998年夏季,对于沿热带20°N的纬向水汽输送,来自西太平洋自东向西明显传播的低频振荡和自孟加拉湾以西的自西向东缓慢传播的低频振荡在105°E分开.(5)1998年6月中下旬的长江中下游强降水与西太平洋-南海的气旋性低频水汽输送环流及其南侧的反气旋性低频水汽输送环流的北跳有关.
其他文献
本文对139个臭氧观测站点的地基资料与卫星资料根据相同站点、同一天资料,通过比较它们在月平均、年平均等尺度上的差异,来评估当前全球大气臭氧总量不同测量方法之间的差异.
本文对2003年7月4-5日发生在江淮地区的一次梅雨锋暴雨过程和2004年3月27-28日的一次沙尘暴过程的影响系统及其可能机制进行了初步的诊断分析,并对这两次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探
本文利用1971~2012年青藏高原73个气象台站的观测资料、JRA-55再分析资料和1982~2012年NOAA/AVHRR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奇异值分解(SVD)、相
该文利用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100hPa高度场等资料,以夏季(JJA)100hPa高度场上16760位势米线东脊点经度作为夏季南亚高压东伸指数建立了50年(1951-2000年)夏季南亚高压东伸
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以下简称 TC)预报的难点之一是强度预报。目前TC强度预报主要仍以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技术的统计方法和统计-动力方法为主,预报的发展趋势是改进数学
通过对河北省1991~2000年的夏季低涡暴雨资料的统计分析发现,造成该地区暴雨的低涡系统主要为西北涡,其次为东蒙冷涡,影响最少的是西南涡。西北涡主要影响太行山南部地区,东蒙冷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