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1980-1997年中国730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分别讨论了1980-1997年间夏季长江上游、华北、东北的强降水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暴雨个例的合成分析及相关分析,利用1980-1997年NCEP/NCAR再分析逐日资料研究了暴雨期间暴雨区的水汽输送特征及其水汽来源.利用ECMWF1998年每天四次的再分析资料进一步探讨了影响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及东北地区强降水的大尺度水汽输送形成机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对于长江上游、华北、东北地区,其夏季平均降水中心、夏季暴雨占夏季平均降水的百分比中心以及暴雨中心所对应的位置较为一致.(2)就暴雨日及其前期的水汽输送逐日变化而言,自西太平洋经南海的水汽输送变化及暴雨区北方的水汽输送变化对长江上游、华北、东北地区暴雨的发生影响较为明显,而来自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在暴雨日及其前期基本上是减弱的.(3)1981年夏季华北地区、1998年夏季长江中下游、长江上游、东北地区的降水及其区域平均的水汽输送均存在以30-60天周期为主的低频振荡.(4)1998年夏季,对于沿热带20°N的纬向水汽输送,来自西太平洋自东向西明显传播的低频振荡和自孟加拉湾以西的自西向东缓慢传播的低频振荡在105°E分开.(5)1998年6月中下旬的长江中下游强降水与西太平洋-南海的气旋性低频水汽输送环流及其南侧的反气旋性低频水汽输送环流的北跳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