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变暖的形势下,开展冻土区的灾害研究是第四纪地质灾害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青藏高原150万平方公里的多年冻土区,冻结和融化交替出现,对工程和生态破坏相当严重,青藏公路病害率出高达31.7%。对青藏高原腹地冻土区进行灾害地质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在进行大量的野外地质调查、收集研究区灾害资料的基础上,从地貌分区入手,综合地质、水文、地形、构造现状和冻土现状进行灾害分布的规律研究,确定了研究区有10种灾害类型,分析了冻土区重要地质灾害的形成机理,并建立了其演化模式。认为在青藏高原腹地,冻胀融沉是主要致灾作用,含水量及土质的冻胀融沉系数是危害发育程度的重要因素;第三纪五道梁组和雅西措组湖相沉积是研究区主要的成灾地层。论文分析了多年冻土区灾害现象的区域性和冻土特征,确定了灾害等级,将研究区主要灾害分为13个区(沙化区除外)。中等以上的灾害区多分布在唐古拉山以北的沉降盆地和河谷区及山麓一带。根据与灾害成因有关的3类11种因子,对冻土区各种地质灾害进行了灾害的危害性综合评估,将研究区划分为26个灾害危险区。根据70年代和90年代不同卫星资料,地形和地质资料,论文确定了研究区内近30年来沙化的发展趋势和现状,划分出了4个沙化影响带,确定了六个沙化示警区,分析了典型沙化区的沙化演化过程。得出研究区内冻土退化导致沙化由中部向南、北两端扩展的结论,且向南风积沙化加强,向南推进的速度约20年1纬度。提出唐古拉山南至安多的错那湖北岸是重点风积沙化区,对青藏高原南部地区的整个生态环境及青藏铁路安全将构成严重威胁。应用冻土响应温度变化模型成果,对研究区的灾害发展进行了未来50年的变化趋势预测,认为在未来的50年内,是青藏高原灾害发展的活跃期,唐古拉山以北的沉降盆地、河谷和高原面是重点灾害区,且融沉害灾加重。冻胀和融沉灾害的治理多以工程防水排水的方式,公路和铁路以架桥、修建涵洞和垫高路基为主,非保护冻土的灾害严重区适合于填土换方方法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