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美的主题是一个难题,我们总是通过描述艺术的方式来接近这个主题。审美形态作为美的形态的表现,呈现于审美艺术之中,审美(艺术)形态即是美的形态的属人性质之表现。本文就是以审美形态这个“小角度”来进入中西美学差异性的比较历程中;我们首先“承认”了中西美学在审美形态上有差异性特征,即两者在审美形态上主要体现为优美与壮美之间的比对,然后试着把导致这种表现形态差异性的根源追溯的更远,即它是人类禁欲主义传统与中西审美心理机制分别相结合的产物。这是文章的切入点,也是文章的立论根据。
对于美的问题的关注根源于艺术的现状。艺术作为生活的应证,它的现状反映了时代生活的现状,过往以来的艺术萧条现状反映了人之精神生活的贫乏。因此,我们结合上面的观点,即对艺术发生机制的描述来在这一部分“制造”艺术的“复兴”,即既然是禁欲主义传统致使了审美艺术世界的发生和繁荣,那么艺术世界的萧条和颓废是否是因为这个动力机制之不足呢? 由此,我们提倡一种合理的禁欲主义伦理观,期望艺术世界的复兴和人之精神生活的充实这是文章的归结点,也是文章的根本动机所在。具体来说,全文主要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描述中西美学在审美形态上的差异表现及其表现方式的不同,即中国审美艺术以“自然”手法(自然美)为表现方式体现出优美形态,西方以“神化”手法(神话、神学)为表现方式体现出壮美形态。
第二部分是承继对第一部分内容的原因之分析。分别描述人类禁欲主义传统、中西审美心理机制的差异,以及两者分别结合产生的效果。本文认为禁欲主义传统是人类遵守的共同法则,它使人类走上了文明之路,创造了人的美;中国美学审美心理机制是从《易经》而来的“天人合一”之机制,西方美学审美心理机制是从《荷马史诗》而来的“神人合一”;禁欲主义传统与“天人合一”机制产生了中国的优美形态,天(自然)人之间是“隋人关系”,禁欲主义传统与“神人合一”机制产生了西方的壮美形态,神人之间是“主奴关系”。
第三部分是总论禁欲主义影响下的美学这个论题,它主要是呼应开篇提出的艺术世界的发生机制,提倡一种合理的禁欲主义伦理观,启望艺术世界的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