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欲主义影响下的中西传统美学审美形态之比较

来源 :湖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h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美的主题是一个难题,我们总是通过描述艺术的方式来接近这个主题。审美形态作为美的形态的表现,呈现于审美艺术之中,审美(艺术)形态即是美的形态的属人性质之表现。本文就是以审美形态这个“小角度”来进入中西美学差异性的比较历程中;我们首先“承认”了中西美学在审美形态上有差异性特征,即两者在审美形态上主要体现为优美与壮美之间的比对,然后试着把导致这种表现形态差异性的根源追溯的更远,即它是人类禁欲主义传统与中西审美心理机制分别相结合的产物。这是文章的切入点,也是文章的立论根据。 对于美的问题的关注根源于艺术的现状。艺术作为生活的应证,它的现状反映了时代生活的现状,过往以来的艺术萧条现状反映了人之精神生活的贫乏。因此,我们结合上面的观点,即对艺术发生机制的描述来在这一部分“制造”艺术的“复兴”,即既然是禁欲主义传统致使了审美艺术世界的发生和繁荣,那么艺术世界的萧条和颓废是否是因为这个动力机制之不足呢? 由此,我们提倡一种合理的禁欲主义伦理观,期望艺术世界的复兴和人之精神生活的充实这是文章的归结点,也是文章的根本动机所在。具体来说,全文主要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是描述中西美学在审美形态上的差异表现及其表现方式的不同,即中国审美艺术以“自然”手法(自然美)为表现方式体现出优美形态,西方以“神化”手法(神话、神学)为表现方式体现出壮美形态。 第二部分是承继对第一部分内容的原因之分析。分别描述人类禁欲主义传统、中西审美心理机制的差异,以及两者分别结合产生的效果。本文认为禁欲主义传统是人类遵守的共同法则,它使人类走上了文明之路,创造了人的美;中国美学审美心理机制是从《易经》而来的“天人合一”之机制,西方美学审美心理机制是从《荷马史诗》而来的“神人合一”;禁欲主义传统与“天人合一”机制产生了中国的优美形态,天(自然)人之间是“隋人关系”,禁欲主义传统与“神人合一”机制产生了西方的壮美形态,神人之间是“主奴关系”。 第三部分是总论禁欲主义影响下的美学这个论题,它主要是呼应开篇提出的艺术世界的发生机制,提倡一种合理的禁欲主义伦理观,启望艺术世界的复兴。
其他文献
技术创新效率是技术创新成败与否的重要指标。而技术创新效率高低是由众多影响因素共同决定。因此对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就成为提高技术创新效率的必经之路。由于技术
本文主要探讨心灵的自由与力量问题,分析处于心灵的奴役状态的人达到自由的障碍。结合斯宾诺莎关于自由与存在的形而上学思想,探讨人的心灵自由的处境与可能性;并分析外部世界存
耶稣会,是天主教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修会,在中国,它富有开拓性地文化传教,在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作为近代耶稣会传教的中心,徐家汇至今仍然保留了一大批一百多年前耶稣会士创办
“信”是中国古代的基本伦理范畴,与仁、义、礼、智并称为“五常”。讲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解析信伦理范畴,阐述信伦理基本内涵应以信的基本语义为基础。传统信伦理思想具
道家哲学自老子而始,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构建了一个以“道”为根本的哲学体系。而后庄子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学说,完善了老子的哲学体系,形成了道家独树一帜的风格。目前,学界多对
摘要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是在二十世纪前后传入中国的,自从鸦片战争把中国的封闭的大门打开之后,西方的科学、政治、经济等等都传入了中国,于是美育也跟随着这股浪潮涌入了中
他立于“存在”与“虚无”之地,并伴随迈出的步伐,声嘶力竭地高声呐喊着:“人注定是自由的”,“人实现多少,他就有多少存在”!这就是当代法国哲学家萨特。萨特的哲学以其鲜明
作为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与道家思想似乎不存在交集。本文将从韩非道法思想的产生、道法思想的理论义涵、道法思想的现实运用几个层面进行分析,并对韩非道法思想与作为其思想来
本文试图从一个比较新颖的维度对孟子的人性论重加考察。作者并未仅仅从道德哲学的角度去分析孟子人性论,而是将之放在更广阔的时代背景里,把现实政治压力和政治理想作为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