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是中国经典的重要作品之一,是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17世纪传教士将孔子学说西译以来,《论语》的英译本已多达30余部。这些译本最初主要由传教士完成,随着孔子及儒家思想在世界上的影响逐渐扩大,许多汉学家也加入到了这个行列。上世纪初,一些中国学者为了更好地传达儒家思想也对《论语》进行了翻译。这些译者对孔子及儒家思想进行了不同的诠释。他们的译本本身也具有不同的意义,对其时代所产生的影响也不一样。
理雅各是19世纪来华的传教士,一生致力于中国典籍的英译工作。他翻译的《论语》译本广受世人关注。辜鸿铭从小接受西方教育,归国后又致力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其《论语》译本也一直是讨论的焦点。这两个译本意义不同,对其时代所产生的影响也不一样。本文运用哲学阐释学理论—视域融合的观点,分析了理、辜二译者各自的视域特点,从而说明这两个译本不同的原因所在,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两个译本各自都有怎样不同的意义。
理雅各作为传教士和汉学家的双重身份构成了他独特的视域特征,而辜鸿铭学贯中西的学术背景以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捍卫者也是其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译者视域与文本视域融合的过程中,理译本打上了传教士的印记,而辜译本则带上了欧洲文化的色彩。
通过对这两个译本的对比分析,本文得出了《论语》多译本的产生是必然的而且也是必要的。由于视域融合既是译者对文本理解的过程,也是译本意义生成的过程,因而《论语》需要在不断地翻译和阐释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理雅各是19世纪来华的传教士,一生致力于中国典籍的英译工作。他翻译的《论语》译本广受世人关注。辜鸿铭从小接受西方教育,归国后又致力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其《论语》译本也一直是讨论的焦点。这两个译本意义不同,对其时代所产生的影响也不一样。本文运用哲学阐释学理论—视域融合的观点,分析了理、辜二译者各自的视域特点,从而说明这两个译本不同的原因所在,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两个译本各自都有怎样不同的意义。
理雅各作为传教士和汉学家的双重身份构成了他独特的视域特征,而辜鸿铭学贯中西的学术背景以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捍卫者也是其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译者视域与文本视域融合的过程中,理译本打上了传教士的印记,而辜译本则带上了欧洲文化的色彩。
通过对这两个译本的对比分析,本文得出了《论语》多译本的产生是必然的而且也是必要的。由于视域融合既是译者对文本理解的过程,也是译本意义生成的过程,因而《论语》需要在不断地翻译和阐释中得到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