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怀是我们对所处环境中具体的人或与人有关的事物所传递的爱,既是人们需要承担的一种责任,又是对他人能够获得更好生活状态的期待,是对人的道德情感、道德人格、关怀能力的呈现,是一种关系性的关怀。关系是人的属性,生活是各种因素的联合,因此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关怀。被关怀和施与关怀都是人的需要,所以关怀关系中的主体均为受益者。美国哲学家、教育学家内尔·诺丁斯通过对其所处社会环境下的学校教育现象,所遵循的教育思想以及人们对关怀的认知状态进行深入的反思和总结,在借鉴和批判前人理论成果基础之上,从女性主义伦理视角和关系视角对关怀伦理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丰富了西方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的系统性和实效性,推进了关怀伦理学多元化的发展。诺丁斯的关怀伦理即重视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又关注人与人交往中的关系和情感体验,是一种立足于客观事实基础之上,尊重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伦理理论。诺丁斯对学校道德教育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为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实施提出了具有较强实践意义的理论基础和方法,阐述了学校实施关怀教育的必要性意义。鉴于此说明了关怀伦理对促进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留守儿童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在我国留守儿童的数量较为庞大,他们成长中遭遇着社会关怀不足、家庭关怀缺失、学校重视不够、父母陪伴欠佳等困境,对其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小学阶段是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需要面对比其他非留守儿童更为沉重的压力和负担。关怀伦理重视理性与情感并存的特性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对唤醒和提升留守儿童的情感认知,建立和巩固留守儿童与他人的关怀关系具有积极地借鉴意义。本文以诺丁斯关怀理论为依托,对R村小学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状况进行分析,发现留守儿童在关怀能力习得过程中面临着关怀主体缺位,关怀连续性缺失,关怀方式不当等问题。这些因素对他们关怀能力的发展造成阻碍和产生不良的后果。具体表现为留守儿童个人道德情感缺乏,对他人的道德行为较为淡漠,难以激发积极的情感体验;师生关系生疏,恐惧教师的威严,对教师缺乏信任;亲子关系松散,缺少对亲人的关心和体谅。诺丁斯的关怀伦理是理性与情感并重的关系性伦理,尊重儿童的兴趣爱好,强调人与人的平等关系,尊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关心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注重关心的实践性与情境性,强调自由对话对人的内心探索的作用。借鉴诺丁斯关怀伦理中的精华部分,结合当下该校留守儿童成长中所面临的各类实际问题,建构和善的家庭关系,建立平等互惠的师生关系,有效加强留守儿童关怀道德教育等,从而提升留守儿童积极道德情感,培养儿童的关怀能力,改善留守儿童生活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