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ⅡA期宫颈癌患者宫旁组织浸润的相关因素及腺癌与鳞癌的预后比较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_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发展中国家,宫颈癌仍然是危害女性健康的主要癌症。在进一步普及宫颈癌筛查工作的同时,对宫颈癌的治疗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改善宫颈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应对宫颈癌临床病理因素进一步研究,以期达到对患者个性化治疗的目的。  第一部分:ⅠB-ⅡA期宫颈癌宫旁组织浸润的相关因素  对于早期宫颈癌的手术治疗,越来越倾向于降低术后并发症、改善术后生活质量的保守型手术。而目前宫颈癌的手术范围仅仅是由肿瘤分期决定,因此,具有相同肿瘤分期的病人将接受相同的手术范围。然而,宫颈癌的肿瘤分期为临床分期,分期内容不包括影像学发现及病理学结果,这也意味着根据肿瘤分期而定的手术方式可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一方面,对于部分患者来说,根据分期而定的手术范围可能相对偏大。有研究认为,接受Ⅱ型或Ⅲ型子宫切除术的Ⅰ B-ⅡA期的宫颈癌患者的总生存期、无瘤生存期、复发率无明显差异,但是接受Ⅱ型子宫切除术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后并发症明显少于接受Ⅲ型子宫切除术的患者。另一方面,对于另外一部分患者来说,根据相同临床分期而定的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的手术范围可能不够。宫颈癌的手术治疗包括一定范围的宫旁切除,宫旁切除术的目的是完整的切除癌灶,减少术后复发率。许多研究者发现宫颈癌患者宫旁组织浸润的模式是多样化的。有研究认为50%的宫旁组织浸润病灶与原发灶并不相连,如果具有相同临床分期的患者接受相同的手术范围,那些与原发灶不相连的宫旁组织浸润病灶可能不会被彻底的切除,继而复发的几率大大增加。  因此,宫旁组织切除是宫颈癌手术中最关键的一步,直接影响手术的效果,也是大多数宫颈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如果能够确定宫旁组织浸润(PI)的相关因素,根据高危因素的有无来确定恰当的宫旁切除范围,对病人进行个性化的手术,就可达到既完整切除病灶,又减少手术相关并发症,从而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目的。  研究目的:  探讨:ⅠB-ⅡA期宫颈癌患者宫旁组织浸润(PI)的相关因素,以对宫颈癌的手术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研究资料与方法:  对507例以Ⅲ型子宫切除术+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术为初始治疗的Ⅰ B-ⅡA期宫颈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获取可靠的临床及病理数据,对年龄、临床分期、细胞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宫颈间质浸润深度、宫体受累、瘤灶大小、脉管间隙受累(LVSI)、盆腔淋巴结转移(LNM)9个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宫旁组织浸润的相关因素。统计学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完成运算。  研究结果:  1.发生宫旁组织浸润的患者共有46(9.1%)例。其中,双侧宫旁组织浸润9(19.6%)例,而单侧宫旁组织浸润37(80.4%)例。共有8种模式的宫旁组织浸润:23(50%)例为直接肿瘤浸润,4(8.7%)例为与原发灶不连续的肿瘤病灶,6(13.0%)例为宫旁淋巴结阳性,6(13.0%)例为宫旁脉管间隙受累;4(8.7%)例包括直接浸润病灶及与原发灶不连续的肿瘤病灶两种情况,1(2.2%)例包括直接肿瘤浸润、宫旁脉管间隙受累两种情况,1(2.2%)例包括直接肿瘤浸润、与原发灶不连续的肿瘤病灶、宫旁脉管间隙受累三种情况,1(2.2%)例包括直接肿瘤浸润、宫旁脉管间隙受累,宫旁淋巴结阳性三种情况。  2.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宫颈间质浸润深度、LVSI、盆腔淋巴结转移、宫体受累与ⅠB-ⅡA期宫颈癌患者宫旁组织浸润有关(P<0.05)。  3.对所有因素进行的二元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宫体受累及盆腔淋巴结转移为ⅠB-ⅡA期宫颈癌患者宫旁组织浸润的独立因素,除了宫颈间质浸润深度、盆腔淋巴结转移、宫体受累三个因素以外,其余的因素可以在子宫切除术前进行评估。为了筛选出低危组模型,对这些因素进行了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子宫切除术前可以评估的因素中,非鳞癌的组织学类型、LVSI为ⅠB-ⅡA期宫颈癌患者宫旁组织浸润的独立因素。  4.亚组分析结果提示:研究对象中,组织学类型为鳞癌、LVSI(-)、宫颈内1/3间质浸润的患者,宫旁组织浸润的发生率为1.17%,相反,非鳞癌的组织学类型、LVSI(+)的患者,宫旁组织浸润的发生率为33.33%。  结论:  1.宫颈癌患者宫旁组织浸润的模式是多样化的。  2.宫颈间质浸润深度、LVSI、盆腔淋巴结转移、宫体受累与Ⅰ B-ⅡA期宫颈癌患者的宫旁组织浸润有关。  3.宫体受累及盆腔淋巴结转移为ⅠB-ⅡA期宫颈癌患者宫旁组织浸润的独立因素。  4.对于ⅠB-ⅡA期的宫颈癌患者,当具备组织学类型为鳞癌、宫颈内1/3间质浸润、LVSI(-)三个条件时,可以考虑行改良根治性子宫切除术,相反,当具备非鳞癌的组织学类型、LVSI(+)两个条件时,则需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包括宫旁组织的彻底切除。  第二部分:ⅠB-ⅡA期宫颈癌腺癌与鳞癌的预后比较  临床上子宫颈腺癌的治疗方法与子宫颈鳞癌的治疗方法类似。然而,有研究认为,子宫颈鳞癌与腺癌具有不同的流行病学,组织学行为,预后因素,和治疗效果。  宫颈癌组织学亚型对预后的影响存有争议。有研究发现,腺癌比鳞癌更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卵巢转移及血行转移。因而,腺癌预后比鳞癌差。但是,也有研究发现,早期宫颈癌中,腺癌和鳞癌的预后并不存在明显差异。  还有研究发现,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原因可能与腺癌对放疗不敏感有关。而目前宫颈腺癌、鳞癌的治疗相同,腺癌、鳞癌的治疗差异并没有证据支持。因此,为了对宫颈腺癌患者提供更合适的治疗,需深入研究宫颈腺癌与宫颈鳞癌的预后差异、淋巴结转移差异、卵巢转移差异等等,为临床上合理治疗宫颈腺癌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目的:  通过对810例子宫颈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的回顾性分析,探讨子宫颈腺癌与鳞癌的预后差异、淋巴结转移及卵巢转移的差异。  研究资料与方法:  在对第一部分的研究对象继续随访的同时,研究对象中增加了2014-2015年新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纳入标准:初始治疗即接受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双侧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术,病历资料、病理资料、随访资料完整,临床分期为ⅠB-ⅡA期,组织学类型为鳞状细胞癌或腺癌,共810例宫颈癌患者符合标准,对研究对象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搜集、核实、归纳、整理,对研究对象的预后因素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后,比较分析鳞癌和腺癌患者的预后差异、淋巴结转移和卵巢转移的差异。统计学方法:鳞癌患者与腺癌患者的平均年龄比较采用t检验,临床及病理因素的比较采用x2检验,研究对象预后的单因素分析、鳞癌组、腺癌组生存率的亚组比较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两组总生存率、生存函数的差异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研究对象预后因素的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完成运算。  研究结果:  1.在研究对象中,鳞癌患者、腺癌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46.96±9.839岁,44.31±9.061岁,腺癌患者发病相对年轻,平均年龄差2.65年,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同时,鳞癌患者LVSI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腺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90% vs.8.59%; P=0.000<0.05),鳞癌患者中肿瘤细胞低分化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腺癌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25% vs.28.91%; P=0.000<0.05)。而其他的临床病理因素如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宫颈间质浸润深度、瘤灶大小、宫旁组织浸润、宫体受累、卵巢转移(OM)的比较,鳞癌患者与腺癌患者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  2.所有研究对象共810例,死亡61例,所有研究对象的5年累积生存率86.7%。810例Ⅰ B-ⅡA期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的结果提示:肿瘤的细胞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卵巢转移、宫旁组织浸润、LVSI、宫颈间质浸润深度、瘤灶大小与ⅠB-ⅡA期宫颈癌患者的预后有关(P<0.05),而患者的组织学类型(鳞癌和腺癌)、年龄、宫体受累与ⅠB-ⅡA期宫颈癌患者预后无关。  3.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肿瘤细胞低分化、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为Ⅰ B-ⅡA期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4.研究对象中,鳞癌组、腺癌组的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7.3%,82.4%;两组的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亚组分析,ⅠB期患者中,鳞癌亚组、腺癌亚组的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9.8%,89.2%;两组的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A期患者中,鳞癌亚组、腺癌亚组的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9.4%,61.1%;两组的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患者中,鳞癌亚组、腺癌亚组的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65.4%,49.6%;两组的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细胞低分化患者中,鳞癌亚组、腺癌亚组的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1.2%,77.5%,两组的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5.腺癌患者术中保留卵巢的探索研究  810例宫颈癌患者中,645例患者(532例鳞癌+113例腺癌)接受单侧或双侧卵巢切除,发生卵巢转移者共10例(1.55%);其中,鳞癌组9例(1.69%)、腺癌组1例(0.88%);鳞癌患者与腺癌患者卵巢转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提示:保留单侧或双侧卵巢组与接受双侧卵巢切除术组两组患者的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5%,86.6%。两组的总体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肿瘤的细胞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卵巢转移、宫旁组织浸润、脉管间隙受累、宫颈间质浸润深度、瘤灶大小与ⅠB-ⅡA期宫颈癌患者的预后有关。  2.肿瘤细胞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为ⅠB-ⅡA期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3.组织学类型不是ⅠB-ⅡA期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ⅠB-ⅡA期宫颈腺癌与鳞癌患者的预后没有统计学差异。  4.ⅠB-ⅡA期宫颈腺癌患者的卵巢转移发生率低,育龄期妇女可以根据需要保留卵巢。
其他文献
自1998年高等教育产業化以来,高校毕業学生一年多似一年地涌向社会,据2007年中国大陆《教育事業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国大陆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已逾2700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3%……昔日的“精英教育”完全沦为名符其实的“普及教育”、“大众教育”,“天之骄子”几近弱势人群,严峻的就業形势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学生及其家长的头顶……于是,如何增加就業竞争力,以便毕業后尽快找到一个起码的工作,
期刊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章 ITGB6、PIK3R3、NCALD和LAMA3基因甲基化水平与卵巢癌化疗耐药及临床意义的研究  目的:探讨ITGB6、PIK3R3、NCALD和LAMA3甲基化与
目的:   肠粘膜屏障是机体重要的免疫防御屏障,将机体与肠道内的外源性物质隔离开,避免病原微生物侵袭和抗原分子对机体的损伤。肠粘膜屏障包括上皮屏障、免疫屏障和微生物屏
一 教师职业解读  古代文学家韩愈说得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教师在人类文化传承方面所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教师是教育决策具体的执行者,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是他们把握着教育改革的最终命运(教育部师范教育司,2003)。高校英语专业师范生作为未来的英语老师,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是英语师范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师是决定教育成
期刊
美国高校崇尚“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虽然美国高校没有明确的“德育”或“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但实际上美国的所有高校都十分重视德育。美国高校的德育比较开放,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但其德育的核心内容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公民教育;二是价值观教育。总的来说,美国高校德育的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通识教育与专业渗透相结合  美国高校德育教育主要是通过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