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人灵长类妊娠与性别鉴定尿液糖蛋白相关糖基化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野生动物妊娠诊断以及性别鉴定有助于准确计算雌性生殖率和性比,而这对于建立种群增长模型以及进行生存力分析至关重要。但是目前还没有一种简单,快速,准确的妊娠诊断和性别鉴定技术应用于非人灵长类。本研究利用糖组学凝集素芯片以及质谱技术鉴定黑叶猴妊娠与性别尿液糖蛋白糖型差异。利用川金丝猴进一步验证此种方法是否适用于其他非人灵长类,以此来评估尿液糖蛋白糖型作为非人灵长类妊娠诊断和性别鉴定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首先利用凝集素芯片技术鉴定黑叶猴妊娠雌性(5例)与非妊娠雌性(包括非妊娠雌性(10例)和分娩后雌性(4例),雌性与雄性(10例)组间尿液糖蛋白糖型差异。其次,针对黑叶猴妊娠雌性与非妊娠雌性,雌性与雄性,分别筛选出凝集素STL、SBA,借助MALDI-TOF-MS技术鉴定完整N-糖链结构,用来研究相关N-糖链变化情况。最后,结合川金丝猴糖蛋白糖型研究结果,分别筛选出凝集素BS-I、MAL-I,利用相同的方法鉴定川金丝猴妊娠雌性与非妊娠雌性,雌性与雄性相关N-糖链变化情况。(1)糖蛋白糖型研究结果显示:在黑叶猴中,凝集素STL在妊娠雌性中表达较高,凝集素PTL-I、PNA、SNA在非妊娠雌性中表达较高,凝集素Jacalin、BS-I、SBA在雌性中表达较高。(2)两种非人灵长类妊娠诊断N-糖链研究结果显示:妊娠雌性中所检出的差异凝集素所识别的N-糖链结构多于非妊娠雌性,而且妊娠雌性中唾液酸化N-糖链多于非妊娠雌性,ratio值>1.5。黑叶猴中16种N-糖链(m/z 1079.375,1316.630,1589.545等)只出现在妊娠雌性中,而3种N-糖链(m/z 1095.370,1479.547,1641.599)只出现在非妊娠雌性中;m/z 1584.578,1606.560注释的N-糖链在妊娠雌性中相对丰度高于非妊娠雌性,ratio值>1.5。川金丝猴中19种N-糖链(m/z 1707.658,1729.616,1751.597等)只出现在妊娠雌性中,7种N-糖链(m/z 1501.529,1542.555,1549.538等)只出现在非妊娠雌性中;11种N-糖链(m/z为1515.508,1622.555,1762.583等)在妊娠雌性中相对丰度高于非妊娠雌性,ratio值>1.5,3种N-糖链(m/z为1606.560,1730.636,2412.890)在妊娠雌性中相对丰度低于非妊娠雌性,ratio值<0.67。(3)两种非人灵长类性别鉴定N-糖链研究结果显示:黑叶猴雌性中所检出的N-糖链结构多于雄性;11种N-糖链(m/z 1460.502,1751.597,1770.642等)只出现在雌性中,6种N-糖链(m/z 1704.608,1793.644,1812.653等)只出现雄性中;5种N-糖链(m/z 1606.560,1647.587,2021.731等)在雌性中相对丰度高于雄性,ratio值>1.5,m/z1743.538注释的N-糖链在雌性中相对丰度低于雄性,ratio值<0.67。川金丝猴中m/z1438.520,1752.618注释的N-糖链只出现在雄性组中;m/z 1905.548注释的N-糖链在雌性中的相对丰度高于雄性,ratio值>1.5。在黑叶猴妊娠诊断与性别鉴定研究中,差异凝集素所识别的N-糖链在糖链数量、糖链种类、糖链结构、相对丰度以及唾液酸化和岩藻糖基化程度等方面存在相应的差异,而川金丝猴中也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说明尿液糖蛋白糖型有作为非人灵长类妊娠诊断和性别鉴定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说明糖组学方法可以用来表征妊娠以及性别,这将为非人灵长类妊娠诊断以及性别鉴定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叶绿体分子伴侣CPN60(Chaperonin 60)属于分子伴侣家族,分子伴侣可以帮助多种底物进行折叠与组装,它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型分子伴侣和二型分子伴侣,CPN60属于一型分子伴侣。在拟南芥中,组成CPN60结构的蛋白亚基有六种CPN60α1、CPN60α2、CPN60β1、CPN60β2、CPN60β3、CPN60β4;以及三种共伴侣蛋白CPN10-1、CPN10-2与CPN20。目前虽然
复杂边界为细菌、真菌等微生物提供了固有的生存环境,同时微生物的生命运动也对微环境产生影响。例如细菌通过鞭毛拍打获得自身整体平动与转动,因而在软物质领域中被当作一类典型自驱动的主动粒子,它显著区别于经典的热运动主导的常规胶体被动粒子。本论文以自主运动的细菌为研究对象,探究复杂边界条件下主、被动粒子的相互作用。这为复杂环境下细菌行为的调控、细菌运动机制的探索以及细菌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方案和思路。首先,探
斑马鱼具有光学透明性、遗传可操作性、与人类基因同源性等特点,因此非常适合用于分子基因检测和药物筛选。斑马鱼的运动能力通常可以用来反映其大脑功能紊乱、运动功能受损和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等。研究者发现,人体中Lipin1蛋白的表达缺失会使得成人出现肌无力症状且伴随着周围神经的病变,而斑马鱼可以用Lipin1的缺失来模拟相应的神经肌肉表现。目前,在斑马鱼模型的运动表现研究中,研究人员常采用触碰观察法。而在
纳米通道单分子检测技术具有方法简单、无需标签、实时监测的优点,在生物、化学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与生物纳米通道相比,固态纳米通道孔径尺寸和形状可调,在各种条件(p H值、温度、浓度等)下均具有出色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因此,广泛应用于核酸、蛋白质和单细胞的检测。但是,将固态纳米通道应用于单分子检测技术时,通道本身的离子电流整流(ICR)因素是不可忽视的。ICR主要研究通道内部的离子输送,通过改变外界
一系列被称为分裂体的蛋白质复合物介导着原核细胞的分裂。这种分裂体的组装是由微管蛋白同源物FtsZ在分裂位点聚合成环状结构,即收缩环(Z环)开始的。FtsZ作为主要的细胞骨架蛋白,在细胞分裂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FtsZ原丝纤维由GTP的结合和水解调节聚合和解聚循环,通过水解GTP,将化学能转变成机械能再转变成向内的收缩力,缩小自身直径,拉动隔膜内陷,直到细胞分裂结束,形成新的两个细胞。在大肠杆菌中,
巴山松(Pinus henryi Mast.)是我国特有的松属植物,分布于大巴山脉、巫山支脉、武陵山脉,是我国温性针叶林的一个重要树种。分别与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Carr.)地理分布区的南缘、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地理分布区的北缘相重叠。自命名以来,巴山松的系统分类位置一直存在争议,由于长期以来分类系统的混乱,巴山松常被视为其他物种的变种被滥
次溴酸(HOBr)作为体内非常重要的活性氧(ROS)之一,参与生命体中许多重要的生理及病理过程。然而,生物体内HOBr含量的异常则会引发与炎症相关的各种疾病。因此,动态监测生物体系中HOBr的产生对于生物学研究和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荧光探针具有操作简单、便捷、灵敏度高、无创成像等优点,是监测生物体系中ROS强大的化学工具。借助荧光成像技术,荧光探针可实现活性氧在生物体内的原位、动态、可视化的监测
光合作用是光合生物通过吸收光能将H2O和CO2转化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是地球上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地球上碳氧循环保持平衡的重要机制。由肽基脯氨酸顺反异构酶(peptidyl-prolyl cis-trans isomerase,PPIase)介导的蛋白折叠变构是生命活动的必需过程,在植物的生长发育、抗逆境以及植物的光合作用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光合系统复合体的生物合成同样需要PPIase蛋
具有微纳尺寸的游泳生物在界面的运动行为与很多自然现象和生命健康有着紧密联系。细菌利用鞭毛鞭打周围流体,获得推力从而实现运动与迁移,被当做典型的微游泳体,其运动的流体力学特性是当前低雷诺数下微生物游动的重要研究方向。然而实际情况下,由于布朗热运动、run-tumble过程、细菌自游动、流场剪切,及界面复杂性等因素,人们对细菌的运动仍有许多尚未理解的现象与物理机理。源于细菌总是生活在有界空间内,如管道
社会性动物种群内个体互动以寻求繁殖资源、食物资源和生存环境。研究表明,当个体之间互动需要权衡社会关系的成本和收益时,就会出现等级。等级关系深刻影响种群内个体或群体间资源分配,使得高低等级个体或群体对资源的利用被等级制度所支配,而资源在物种的稳定维持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灵长类动物中,个体或者群体间对食物资源和繁殖资源的竞争是非常普遍的,研究不同等级个体对资源的竞争,将有助于探究群居动物成群及稳定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