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不断深入,能否有效地参与国际分工,扩大与其它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已成为决定一国经济发展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中美两国同属世界农业大国,中美农业科技合作对双方农业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正面临着建设现代农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艰巨任务,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在农业科技方面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加强与美国的农业科技合作十分必要。本论文在全面阐述中美农业科技合作理论基础和现实背景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中美农业科技合作发展的历史轨迹与阶段特征,深入剖析了中美农业科技合作存在的主要障碍,定量研究了影响中美农业科技合作关系的内在机理,提出了中美科技合作的模式以及进一步促进和深化合作的对策建议,旨在为推进中美两国农业科技合作提供较强的理论支撑和现实参考。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中美农业科技资源与实力现状及其互补性分析表明:中国农业科技资源与实力在于丰富的动植物新品种和种质资源、较高的农业防病减灾技术水平、良好的小型农业机械发展势头、先进的栽培管理和饲养技术等四个方面;美国农业科技资源与实力在于完善的品种选育系统、良好的病虫害与兽医疾病控制体系、高校的机械化装备水平、运行顺畅的农业科研体系等方面;中美农业科技合作的互补性有利于两国资源的互补、有助于两国教育的交流、可优化两国的农产品贸易需求结构。(2)中美农业科技合作的变化轨迹及基本特征探析表明: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40年代末,中美两国农业科技合作的主要模式为教会与传教士模式,外侨、官员、实业家模式,中国留美学生和美籍农科教师模式,政府、研究机构和学校模式。合作主要表现为以中方农业科技引进为主,多取决于美国方面的援助,以基础性研究、适用性技术为主等三个方面的主要特征。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美农业科技合作的主要模式为团组交换模式,联合工作组会议推进模式,资源交换方式,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模式。合作演进方向主要表现为双方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双方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双方合作水平不断提高、双方合作模式不断增多等四个主要特征。(3)中美农业科技合作显著促进了中美农业经济发展,中国年农业生产总值快速增长、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农民收入大幅增长、农业机械化程度增强;美国进出口中国农产品贸易份额增加、美国农业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协整检验发现,中美农产品贸易与中国人均粮食产量尽管为同阶单整序列,但是不存在线性解释关系;中美农产品贸易与中国人均猪牛羊肉产量为非同阶单整序列,且不存在协整关系。中美农产品贸易与中国农业总产值、中国家庭人均经营性纯收入、中国单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之间具有线性解释关系,且中美农产品贸易每增长1%,中国农业总产值增长0.81%、中国家庭人均经营性纯收入增长1.41%、中国单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增长0.09%。(4)中美农业科技合作影响因素理论分析和统计描述表明:中美在耕地、劳动力等资源上呈现较强的互补性;双方意识形态因素在有些条件下让位与经济利益的务实和灵活的选择;2010年中国农产品出口美国受阻批次较2006年增长48.95%;1992-2006中国农产品关税平均税率降幅高达81.70%;2002-2010年中国农业研究与开发实验经费年均增长21.31%;中国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市场正在逐步发展,外国在中国的科技创新需求逐步增强;中国“一五”、“三五”到“十一五”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为20%、2.3%、15%、27%、35%、28%、34%、45%、46%、52%,呈现明显的上升态势。进一步计量检验发现,中国农业科技水平、农产品关税、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中美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比值对中美农业科技合作具有显著影响,而两国政治关系、国外在中国农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则影响不显著。(5)中美农业科技合作模式的比较分析表明:从农业科技合作模式的阶段性而言,随着经济社会及现代科技的发展,农业科技合作的模式不断创新:从合作模式的空间组织形式与结构来看,中美两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合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以其中一方为主导的科技合作模式;从农业科技合作成本来看,随其复杂程度的增加,组织、协调和管理的成本不断上升,同时在实施过程中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也相应越高,成本就会越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中美两国农业科技合作广度、深度、持续度、效果度的四维战略构想,以及农业生物资源合作、产业转型中的关键技术合作、前瞻性高新技术合作、应对全球挑战技术、农业科研新理念新方法的交流及综合科技能力提升等合作领域与空间选择。本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在于:(1)以往关于国际科技合作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从定性描述的角度来展开,本论文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运用计量分析模型,对中美农业科技合作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科学准确的把握了中美农业科技合作的数量规律。(2)全面系统地梳理了中美农业科技合作的历史轨迹,总结凝练了中美农业科技合作的基本方式,定量分析了中美农业科技合作的影响关系,系统提出了中美农业科技合作的模式选择和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