硒处理对西兰花芽苗抗氧化活性及代谢物组成的影响

来源 :成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mingm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兰花(Brassica oleracea var.italica)是十字花科芸薹属的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意大利。西兰花因其营养价值而闻名,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是多种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的良好来源。近年来,西兰花及其衍生产品被报道具有多种健康功效,如抗氧化、抗炎、抗癌、调节代谢综合征、神经保护和肝肾保护等作用。此外,硒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但我国多数作物产区均处于低硒地区,因此在日常饮食中补充富硒食品十分重要,而十字花科的作物则普遍具有较强的富硒能力。基于此,本课题以体外抗氧化活性为基础,利用代谢组学技术探索西兰花在富硒过程对芽苗抗氧化活性和代谢物组成和含量的影响,为培育高抗氧化活性的西兰花芽苗提供理论依据。相关研究结果如下:(1)选取六种常见的西兰花种子(绿华、蔓陀绿、方震绿冠、优秀、文兴和碧绿)为研究对象,对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和酚类物质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绿华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总酚含量明显优于其他品种,而碧绿的抗氧化活性最弱且总酚含量最低,但其总黄酮含量和绿华之间无显著差异。基于超高液相质谱/质谱对六种西兰花种子的代谢物进行分析,共鉴定出988种代谢物,有317种为差异代谢物,其中VIP值前20种差异代谢物主要集中在“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和“有机酸”,差异最大的代谢物为γ-氨基丁酸。(2)选择种子中抗氧化活性高、中、低的三个品种,在相同条件下进行萌发处理,分析芽苗体外抗氧化活性及酚类物质含量。测定结果显示,发芽后西兰花芽苗的抗氧化活性显著增强,同时酚类物质大量富集。其中,绿华品种的抗氧化活性及酚类物质含量最高。对三个品种西兰花发芽前后的代谢物变化进行分析对比发现,绿华、优秀和碧绿在发芽前后分别有612、602和621种差异代谢物,并且有404个差异代谢物在三个品种之间均存在。“酚酸”中,丰度值最高的差异代谢物均为二芥子酰葡萄糖苷。“黄酮”中,山柰酚-3-O-(2’’-芥子酰)葡萄糖基-(1→2)-(6’’-丙二酰)葡萄糖苷和异鼠李素-3-O-槐糖苷在三种西兰花发芽过程中均为丰度值较高的差异代谢物。“生物碱”中,三个品种之间丰度值前5的差异代谢物相同,为:N-(2-羟基-4-甲氧基苯基)乙酰胺、3-氨基-2-萘甲酸、3-吲哚丙烯酸、腐胺、6-脱氧荞麦碱,且差异倍数最大物质均为对香豆酰亚精胺。“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类代谢物中L-组氨酸在三个品种中均为丰度最高的差异代谢物、L-酪氨酸和L-苯丙氨酸也在三个品种之间均在丰度值前5,而差异倍数最大的物质均为甘氨酰苯基丙氨酸。不同品种的西兰花发芽过程中均会带来巨大的物质变化,并且代谢物的变化规律在不同品种之间有一定的相似性。(3)选定绿华作为后续实验的品种。首先,对其进行不同天数的普通培养。发现酚类物质累积主要集中在发芽中期,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而在光培养第4天,抗氧化活性和酚类物质含量均达到峰值。在此基础上,对西兰花芽苗进行纳米硒和亚硒酸钠两种硒源的富硒处理,结果表明,两种硒源适宜浓度均可以提升芽苗的基础指标,但75μmol/L的纳米硒溶液,抗氧化活性和酚类物质含量均优于亚硒酸钠。普通芽苗和富硒芽苗共检测出1974种代谢物,173种为差异代谢物且129种均在富硒芽苗中上调,而且主要在集中在“酚酸”和“黄酮”中。在“酚酸”中丰度值前5的物质为乙酸苯酯、4-羟基苯乙酮、4-羟基苯甲酸丙酯、香兰素乙酸酯、5’-葡萄糖基氧代茉莉酸,此外1-O-对香豆酰甘油、2-羟基-3-苯基丙酸和三羟基肉桂酰奎宁酸仅存在于富硒芽苗中,且三羟基肉桂酰奎宁酸在富硒后差异倍数最大。“黄酮”中商路黄素、槲皮素-3-O-半乳糖苷(金丝桃苷)、杜鹃黄素、异鼠李素-3,7-O-二葡萄糖苷、槲皮素-3-O-葡萄糖苷(异槲皮苷)是在代谢物中丰度前5。异杞柳苷(根皮苷查耳酮)和矢车菊素-3-O-(6’’-O-丙二酰)葡萄糖苷-5-O-(6’’’-O-咖啡酰)葡萄糖苷-3’-O-葡萄糖苷仅在富硒芽苗中被检测到,异杞柳苷为富硒前后差异最显著的物质。(4)进一步对普通芽苗和富硒芽苗之间的KEGG富集通路分析,最显著的为“黄酮和黄醇酮的生物合成”。在该通路中共4个代谢物上调,异牡荆素、异槲皮苷(槲皮素-3-O-葡萄糖苷)、芦丁和丁香亭,相关酶EC 2.4.1.91、EC 2.4.1.159和EC 2.1.1.267;牡荆素和木犀草苷则下调,相关酶EC 2.4.1.81。而“类黄酮生物合成”与该显著通路有关联,分析发现,该条通路中仅有柚皮苷和异杞柳苷上调,而异杞柳苷正是“黄酮”中显著改变的物质,相关酶EC 2.4.1.-。这些结果表明,异杞柳苷及相关酶EC 2.4.1.-可能是富硒过程中调控抗氧化活性的关键物质。本研究以西兰花为研究对象,以体外抗氧化活性和酚类物质含量为指标,利用高通量代谢组学技术,初步探明不同品种西兰花种子之间及发芽过程代谢物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发现富硒芽苗的关键代谢物和相关酶。研究结果为西兰花品种的选择及西兰花芽苗的培育提供了相关参考,也为富硒高抗氧化活性西兰花芽苗的培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
其他文献
浓香型白酒是中国最受欢迎的蒸馏酒之一,己酸乙酯是它的主要风味物质,其酯含量比例决定浓香型白酒的品质。己酸乙酯的前体物质是己酸,对浓香型白酒的风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浓香型白酒风味特征是由微生物多样性决定的,传统发酵工艺中,酯风味主要由发酵能力较强的产香酵母、细菌和霉菌等酯化生成。目前发现梭菌属细菌、瘤胃菌科、巨球型菌属、芽孢杆菌属细菌等都具备产生己酸的能力。如今,这些微生物主要集中在分类、分离、筛
学位
我国是肉类生产和消费大国,受非洲猪瘟的影响,国家出台了系列政策,要求从“调猪”变“调肉”,鼓励“北肉南调”和“最后一公里”,冷鲜肉冷链调运成为产业的必然选择。在肉品冷链物流过程中如何保持“鲜”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推广应用绿色节能的新型冷加工技术是目前研究热点。研究表明,超快速冷却、冰温/超冰温等新型冷加工技术可较好的保持冷鲜肉品质,因此本研究从加工保鲜、包装锁鲜和仓储物流环节温度衔接与控制三个角度
学位
苦荞营养价值高,富含多种活性成分,其淀粉含量为70%左右,但由于其加工特性差,且口感较苦涩,目前市面上高含量苦荞饼干极为少见。利用微生物发酵对荞麦淀粉进行改性处理,既能改善荞麦粉的加工特性,又可增加荞麦粉的风味和营养功能成分。以优质发酵荞麦粉为原料进行新型半发酵饼干的开发研制,有助于提升荞麦加工技术水平,丰富荞麦饼干的品类,同时其低糖低油的特性符合当下对健康食品的迫切需求,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和市场
学位
果蔬汁是指以水果或蔬菜为原料所制成的调制产品,由于其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风味而广受消费者的好评。浑浊态的稳定存在可以赋予果蔬汁良好的外观和口感。但果蔬汁的内源性PME会通过水解高甲氧基果胶的方式破坏果蔬汁均一稳定的浑浊状态。PME的活性受到PMEI的调控,PMEI能够特异性结合并降低PME的活性,二者共同决定果胶的去酯化程度。PMEI除了在果蔬加工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外,还能起到降低植物感染病害风险
学位
针对高苦荞含量面条制备时存在的面条难以成型、粘弹性差且面条流变特性、煮制特性不佳和口感不良等问题,采用单因素及响应面优化等方法制备了一种苦荞生湿面条,并辅以干牛蒡叶,系统分析了牛蒡叶汁浓度(0.00%、1.25%、2.50%、3.75%、5.00%)对苦荞面团的流变特性和苦荞生湿面条品质的影响,再对制备的生湿面条进行保鲜研究。最终制得一款口感顺滑、粘弹性俱佳且苦荞含量88%的苦荞牛蒡生湿面条,并对
学位
青稞(Hordeum vulgare L.var.nudum Hook.f.)作为青藏高原地区的特色农作物,其营养组成全面独特、符合“三高两低”的饮食需求、富含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具有极高的营养和食疗价值,经常食用青稞对人体的各类营养缺乏症有改善作用,且粒色较深的青稞营养价值普遍比浅色青稞营养价值要高。但是,青稞籽粒硬度大,口感粗糙,消化率低,严重制约了其在食品工业上的开发应用。研究发现,萌发
学位
青稞(Hordeum vulgare L.var.nudum Hook.f.),又称裸大麦,起源于我国青藏高原,主要种植于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等地的高海拔地区。青稞拥有独特的功能活性和丰富的营养组成,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和产业化开发前景。我国青稞资源丰富,但“家底不清”、“出路不明”,严重制约了青稞的产业化推广。本研究首先系统分析了青稞的营养品质,其次针对青稞主要产品糌粑的颜色和质构特性进行了综合
学位
目前,佛手产业面临资源综合利用率低,其天然产物的精深加工不足、产品转化率低等问题。本研究从佛手果皮中提取精油,利用羟丙基-β-环糊精包埋果皮精油制成微胶囊,再将微胶囊负载于可食用膜中应用在蓝莓保鲜上。本研究旨在提高佛手资源利用率及其精油的精深加工水平,同时为佛手精油在水果保鲜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数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佛手果皮精油(fingered citron peel essentia
学位
黄酮类天然产物广泛存在于蔬菜、水果、茶和可可等食品中,是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中研究最多的一类,目前己从植物中分离和鉴定出8000多种黄酮。因其具有各种良好的生理活性,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营养品、药用品和化妆品中。但是,生理活性较好的黄酮往往在植物体内含量较低,仅靠分离提取来获得比较困难,难以得到足够的量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通过人工合成的方式高效获取,进行生物活性评价、探究构效关系,最终才能找到有助于食品、
学位
随着工业社会的蓬勃发展,人类食谱经历了由少到多,由粗至精的发展历程。至今,淀粉、葡萄糖、蔗糖等糖分的过量摄入诱发了严重健康问题,尤其是Ⅱ型糖尿病。葡萄糖因直接或以间接产物的形式被人体吸收利用而成为众矢之的,人们谈糖色变,进而诞生了生酮饮食和无糖食品以解决当前碳水化合物摄入过量的问题。然而,由于信息差以及专业知识的匮乏,大量人群无法准确区分无糖食品。为了改善人们的食谱结构,进而提高生活质量,实时监测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