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病与不典型结核病鉴别诊断方法的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guanghu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结节病和增殖性结核病的临床、病理、免疫特点极为相似,鉴别诊断较为困难。尤其当结核性肉芽肿病理活检未见干酪样坏死,并且抗酸染色阴性--即表现为不典型结核病时,更是临床鉴别的难点。目前国内外鉴别结节病和结核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态学、病因学和遗传学方面。由于形态学表现无法区别不典型病例,我们着眼于从病因学和遗传学方面寻找一种有效方法对二者进行鉴别。在病因学方面,本科室前期的研究应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31例结节病和30结核病石蜡包埋病理组织中结核分枝杆菌DNA,结果表明实时定量PCR可以做为鉴别两种疾病的方法之一,该法对两种疾病结核分支杆菌DNA检出的灵敏度为100%,特异性为80.6%。在遗传学方面,国外的研究发现结节病发病具有遗传易感性,与结节病遗传易感性差异以及结节病病程进展有着密切联系的最相关的遗传系统为HIA复合体。尽管近年来国外有较多关于结节病与HLA相关性的研究报道,但由于种族和地区差异,研究结果各异。因此在中国人群中寻找结节病的HLA易感基因,对于结节病患者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一部分、实时定量PCR方法在结节病和不典型结核病鉴别中的应用
   目的:从病因学方面,在本科室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扩大样本量,进一步分析结节病和结核病病理组织中结核分支杆菌DNA的检出情况,确证实时定量PCR方法在结节病和不典型结核病鉴别中的应用价值,并设立两种疾病鉴别诊断的定量标准。
   方法:以结核分枝杆菌内插入序列IS986为扩增靶序列,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104例结节病、31例结核病和55例正常对照者石蜡包埋淋巴结或肺组织中结核分枝杆菌DNA,以H37RV标准结核菌株做外参照系统,管家基因β-actin做内参照系统。结节病、结核病和正常对照组的结核分枝杆菌DNA定性结果的比较采用χ检验,定量结果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并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选取约登指数值(约登指数=灵敏度+特异度-1)最高时的结核分枝杆菌DNA拷贝数作为结节病与结核病的最佳鉴别点,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
   结果:外参照和内参照系统均为阳性结果,104例结节病组中20例呈阳性
   结果(阳性率为19.2%),31例结核病组中均呈阳性(阳性率为100%),55例正常对照组中7例呈阳性(阳性率为12.7%)。经χ2检验,结节病和结核病组,结核病和正常对照组的阳性率有显著差异(χ2=66.278,P=0.000;χ2=61.229,P=0.000)。结节病组和正常对照组的阳性率无显著差异(χ2=1.079,P=0.377)。结节病组检出结核分支杆菌DNA的拷贝数为0~4.71×103拷贝/ml,结核病组为1.58×102~5.43×107拷贝/ml,正常对照组为0~1.02×103拷贝/ml。经Mann-Whitney U检验,结节病和结核病组,结核病和正常对照组的定量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18.000,P=0.000;U=5.000,P=0.000);结节病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2695.000,P=0.361)。ROC曲线显示定性标准鉴别结节病和结核病时,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80.8%;AUC1=0.904;而用结核分支杆菌DNA拷贝数鉴别诊断结节病和结核病时,cutoff值取1.14×103拷贝/ml,灵敏度(Se)=96.8%,特异性(Sp)=98.1%,AUC2=0.994。经Z检验,AUC1和AUC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Z=3.555,P<0.001)。结核分支杆菌DNA拷贝数能较好地用于结节病和结核病的鉴别诊断。
   结论:实时定量PCR法检测石蜡包埋组织中结核分枝杆菌DNA可作为鉴别结节病和不典型结核病的方法之一,1.14×103拷贝/ml作为定量标准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具有可靠的鉴别价值。
   第二部分、 HLA-A、B、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与结节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从遗传学方面,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结节病遗传易感性与HIA-A、B、DRB1位点基因的相关性,寻找结节病的HLA易感基因。
   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方法,应用美国Texas BioGene公司ABDR Morgan TM SSP2×96分型试剂盒,包括23对A特异性引物、48对B特异性引物、24对DRB1特异性引物及一个阴性对照,共96个PCR体系,对46例结节病患者和4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HLA-A、HLA-B及DRB1基因分型。
   结果:结节病组中HLA-DRB1*11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5.22%vs1.25%,P<0.05);HLA-B*13和HLA-DRB1*07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3.26%vs15%,P<0.05;4.35%vs16.25%,P<0.05)。
   结论:HLA-DRB1*11可能是中国汉族结节病的易感性基因,HLA-B*13和HLA-DRB1*07可能是中国汉族结节病的保护性基因。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尿白三烯E4(leukotriene E4,LTE4)检测在评价儿童哮喘转归中的作用及哮喘儿童的尿LTE4与气道阻力Rint值、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inophilcount,EC)的关系。方法:选取35例1~5岁未服用过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的急性发作期轻中度的哮喘患儿,采用竞争性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检测尿LTE4水平、测定Rint及外周血EC;之后继续使用孟鲁司特进行治疗,并
研究背景:125I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肿瘤是一种低剂量率、持续性电离辐射的治疗方法。随着三维治疗计划系统(TPS)的出现以及B超、CT等影像定位技术的发展,使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术逐渐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手段之一,该技术现主要应用于前列腺癌、肺癌、食管癌、头颈部肿瘤的治疗,尤其在治疗前列腺癌方面取得了肯定的临床疗效。近年来,有学者开始尝试使用放射性粒子植入术治疗肝脏肿瘤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亦名老年性痴呆(seniledementia),是中枢神经系统一种常见的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病理特征是在大脑皮层和海马区域出现老年斑、神经原纤维缠结和血管壁淀粉样变并伴随神经元丧失,而Aβ是AD脑内异常释放与沉积的蛋白质性物质,在神经元的凋亡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细胞凋亡活动过盛可能是AD渐进性神经退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骨髓基质细胞
目的:观察KATP通道开放剂对缺血缺氧PC12细胞凋亡影响,并进一步探讨KATP通道开放剂对抗缺血缺氧后PC12细胞凋亡的信号转导机制,明确KATP通道开放剂是通过PI3K/Akt/Bcl—2信号转导通路来抑制凋亡,为KATP通道开放剂能尽早应用于临床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传代后3d的PC12细胞,分为A组(正常对照组)、B组(缺血对照组)、C组(吡那地尔处理组)、D组(吡那地尔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旨在通过手术期间应用氟比洛芬酯及对前列腺素E2(PGE2)的测定,比较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的临床镇痛效果,为氟比洛芬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资料和方法一、实验对象选择ASAⅡ级的择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患者40例(男15例女25例)。二、实验分组及用药麻醉均采用气管内全麻,按照选择随机的方法分为两组,即超前镇痛组(A组)和正常镇痛组(B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后5min
目的:腹膜透析(PD)是一种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腹膜炎是既往最常见的导致腹膜损伤的原因,随着技术进步,日趋减少,而伴随腹透时间的延长,腹膜纤维化导致的腹膜失超滤进而退出腹透的情况愈见增多。因此如何阻断和减缓腹膜纤维化的进程,成为研究热点。腹膜纤维化的主要机制是由于腹膜长期暴露于非生理性的腹透液中,导致腹膜间皮细胞的脱落、细胞外基质积聚,最终形成腹膜纤维化、超滤功能丧失。晚期糖基化终末
学位
目的: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共有的组织学变化,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和增殖是肝纤维化形成的关键和中心环节。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是调控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核心物质。Smads蛋白是TGF-β信号转导过程中最重要的胞内效应因子,它能将TGF-β信号由胞膜转入核内。Smad3过度表达及Smad7被抑制是肝组织纤维化的主要原因。IFN-α具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至于IFN-α对TGF-β/
学位
目的: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与Kappa分析评价FEV1/FEV6能否替代FEV1/FVC诊断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及其相应的诊断截点。方法:来自辽宁地区的940名受试者,年龄在18岁以上,可完成合格的肺功能测试过程,并且呼气时间至少是6秒。数据处理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与Kappa分析,计算FEV1/FEV6与FEV1/FVC的相关性及诊断截点。结果:研究得出FEV1/FEV6的曲线下
目的: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Intervention,PCI)是指采用各种器械经导管使确诊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冠状动脉再血管化的有效治疗方法。PCI术后的临床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s)包括: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和再次血管重建。研究表明,
研究目的:后发障是现代白内障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后发障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上皮间质转分化是后发障发生过程中主的要病理改变,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作为间质转分化最有力的诱导因子,在后发障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阻断TGF—β诱导的间质转分化的生物学过程为后发障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是一种在纤维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间质细胞生长因子,近年来CTGF在TGF—β诱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