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堂》(1998)是托尼·莫里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历时4年倾心打造的一部文学力作。作为“三部曲”的终结篇,《天堂》将其视线投向处于当代多元文化,移民社会和全球化大背景下黑人族群内部的矛盾与尴尬。莫里森通过设立机械性的二元对立:男性与女性的战争、老年与青年的对抗、过去与现在的滞定,勾勒出黑人群体在摆脱歧视、构建新乐园的过程中由胸怀开阔的自由斗士变成固步自封、唯我独尊的顽固派的转变历程,深刻反省了黑人族群以及整个美国社会在全球化和解殖进程中所体现出的民族劣根性—本质主义倾向。
首先,本论文以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杂合性为理论依据解读《天堂》,旨在呈现小说中鲁比城居民是如何参与到本土帝国和民族殖民统治的建构之中,进而探讨小说以当代黑人视角再现美国殖民历史时所倡导的文化身份观。
其次,本文以身份研究为切入点,采用共时与历时,宏观与微观相互交叉的研究方法从历史,空间,个体和民族四个方面对鲁比城与修道院的种种身份特征进行比照:在历史和空间身份上,修道院流动、多元的生存模式介入、扰乱并解构了鲁比本质的二元空间;在个人与民族身份认同上,鲁比血洗修道院的罪行揭示了其对异质他者的禁锢与霸权。两大阵营并置与对抗的过程再现了非裔美国人在解殖和全球化进程中所遭受的身份冲突与文化困境。对抗的结果预警黑人族群应采取混杂的身份建构来协商文化冲突并争取异质文化间的平等关系。
最后,《天堂》体现了莫里森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协商差异的价值导向以及她对黑人社会以及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与忧虑:只有在单一让位给多元,排斥走向融合的前提下,才有建立友爱,和谐,安宁和平等的人间天堂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