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肺切除术患者,应用单纯结扎法、结扎缝合法(潜行缝合式结扎+远端连续缝合法)、单纯间断全层缝合法(Sweet法)、单纯支气管闭合器闭合法和支气管闭合器闭合加Sweet法或周围活组织覆盖加强等技术处理支气管残端,通过对其闭合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评价不同支气管残端闭合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期避免或减少术后支气管胸膜瘘的发生,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02年7月至2009年12月期间,肺癌肺切除术患者应用不同支气管残端处理方法1888例。按支气管残端的处理方法不同分为五组:A组采用单纯结扎法共348例,占18.43%;B组采用结扎缝合法共295例,占15.63%;C组采用单纯间断全层缝合法共302例,占16.00%;D组采用单纯支气管闭合器闭合法共423例,占22.40%;E组采用支气管闭合器闭合加Sweet法或周围活组织覆盖加强共520例,占27.54%。应用SPSS 16.0对A、B、C、D和E五组的支气管胸膜瘘发生情况进行X2检验,行组间比较。结果:肺切除术1888例支气管残端不同处理方式后共发生44例支气管胸膜瘘(总发生率为2.33%):其中A组发生支气管胸膜瘘共13例(占3.74%);B组发生支气管胸膜瘘共1例(占0.34%);C组发生支气管胸膜瘘共13例(占4.3%):D组发生支气管胸膜瘘共15例(占3.55%);E组发生支气管胸膜瘘共2例(占3.85%)。对A、B、C、D和E五组的支气管胸膜瘘发生情况计算出X2=24.73;P=0.000。P<0.05,存在显著差异。通过组间比较得出A组与B组、A组与C组、A组与D组、A组与E组、B组与C组、B组与D组、B组与E组、C组与D组、C组与E组、D组与E组的X2值和P值分别为X2=8.648,0.003;X2=0.136,P=0.712;X2=0.020,P=0.889;X2=13.785,P=0.000;X2=10.248,P=0.001;X2=8.205,P=0.004;X2=0.011,P=0.918;X2=0.273,P=0.601;X2=16.387,P=0.000;X2=13.170,P=0.000。其中A组与B组、A组与E组、B组与C组、B组与D组、C组与E组、D组与E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A组与C组、A组与D组、B组与E组、C组与D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虽然应用不同闭合支气管残端处理技术,仍存在手术失败,但其发生率是可以接受的。①结扎缝合法与支气管闭合器闭合加Sweet法或周围活组织覆盖加强法在处理肺癌支气管残端时,支气管胸膜瘘的发生情况基本相同;②单纯结扎法、单纯间断全层缝合法和单纯支气管闭合器闭合法在处理肺癌支气管残端时,支气管胸膜瘘的发生情况基本相同;③结扎缝合法与支气管闭合器闭合加Sweet法或周围活组织覆盖加强法在处理肺癌支气管残端时,支气管胸膜瘘的发生情况方面要优于单纯结扎法、单纯间断全层缝合法和单纯支气管闭合器闭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