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直性脊柱炎韧带骨化程度及矢状面形态研究

来源 :南京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ng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章晚期强直性脊柱炎韧带骨化程度与脊柱骨盆及临床参数的相关性研究目的:该研究目的是评估晚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韧带骨化程度与脊柱骨盆及临床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7月我科收治的41例接受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的患者,采用新型的CT韧带骨化评分(CT syndesmophyte score,CTSS)来评估颈椎、胸椎、腰椎及全脊柱的骨化程度。测量如下脊柱骨盆参数:整体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矢状面偏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和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同时记录以下临床指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Pearson相关分析用以评估韧带骨化程度、脊柱骨盆参数和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全脊柱CTSS、颈椎CTSS、胸椎CTSS和腰椎CTSS呈显著相关(P<0.05)。所有CTSS均与年龄、病程和PT呈正相关(P<0.05)。此外,SVA和LL分别与全脊柱CTSS、颈椎CTSS和腰椎CTSS显著相关(P<0.05)。ODI与全脊柱CTSS(r=-0.312,p<0.05)、胸椎CTSS(r=-0.314,p<0.05)和腰椎CTSS(r=-0.343,p<0.05)呈负相关。结论:高龄和病程长是晚期强直性脊柱炎韧带骨化进展的危险因素。韧带骨化进展可能是脊柱矢状位失衡的因素。骨盆后旋可能是严重韧带骨化的晚期强直性脊柱炎脊柱矢状位失衡的主要代偿机制。第二章强直性脊柱炎与弥慢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像学对比研究目的:僵硬性脊柱病(ankylosing spinal disease,ASD)主要包括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和弥漫性特发性骨质增生症(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DISH)。比较AS和DISH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进一步探讨两者的矢状面序列异同,为两者的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临床线索。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5例僵硬性脊柱病并分为两组,其中AS组50例,DISH组35例。所选患者均获得完整的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片的检查。进行研究的矢状面序列参数包括整体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颈7矢状面偏移(C 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7 SVA)、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上颈椎角(C0-2 angle,C0-2 A)、下颈椎前凸角(C2-7 lordosis,C2-7 L)、颈2-7矢状面偏移(C2-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7 SVA)、脊柱骶骨角(spinosacral angle,SSA)、脊柱骨盆角(spinopelvic angle,SPA)以及胸1骨盆角(T1 pelvic angle,TPA)。采用改良Stoke强直性脊柱炎脊柱评分(modified Stoke AS Spine Score,m SASSS)评估两组韧带骨化程度。以C7 SVA为50mm进一步将DISH组分为平衡组和失衡组。对于组间的定量资料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对于组间的分类资料进行卡方检验,而使用Pearson相关检验对组内m SASSS和矢状面序列参数进行相关性研究。结果:AS组与DISH组进行比较,年龄(32.8±9.6岁vs 66.0±9.4岁)、GK(67.2°±18.2°vs 39.8°±12.0°)、C7 SVA(144.7±50.7mm vs 31.5±61.5mm)、LL(8.8°±22.4°vs 36.6°±14.1°)、TK(46.3°±19.0°vs 28.8°±10.8°)、PT(36.5°±9.5°vs 16.8°±8.5°)、SS(8.8°±10.8°vs 25.1°±7.6°)、C2-7 L(28.2°±12.6°vs19.3°±10.5°)、C2-7 SVA(38.0±18.1mm vs 28.2±14.7mm)、SSA(81.7°±13.5°vs112.8°±12.5°)、SPA(124.9°±13.5°vs 158.9°±13.0°)及TPA(43.6°±11.7°vs16.6°±10.2°)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在AS患者中,m SASSS和C2-7 SVA具有显著正相关性(r=0.400,P<0.05)。在DISH患者中,C7 SVA显著相关于m SASSS(r=0.407,P<0.05)。与DISH平衡组相比,DISH失衡组具有较大的年龄、PI、PT、C2-7 L、TPA以及m SASSS(P<0.05),同时具有较小的LL、SSA和SPA(P<0.05)。结论:AS和DISH两种僵硬性脊柱病在矢状面形态上存在明显差异。AS表现出更为明显的矢状面畸形和矢状面代偿。在AS和DISH患者中,骨化的严重程度会影响机体矢状面形态。与DISH平衡组相比,DISH失衡组的PI更大且骨化程度更重。
其他文献
背景随着近些年对脊柱矢状位生物力学机制研究的深入,普遍发现脊柱及骨盆形态参数以及序列对维持脊柱矢状位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脊柱相关疾病患者在矢状位上脊柱和骨盆相关参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腰椎滑脱患者的腰椎椎体前移导致脊柱矢状位参数及序列异常,作为脊柱矢状位失衡再平衡的典型,为研究骨盆序列及参数和脊柱矢状位参数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良好的素材。目前随着摄片技术的提高以及对摄片分析软件的广泛应用,关于
第一部分LPS-mi R-132/212-SIRT1通路在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中的表达变化目的探讨脂多糖LPS(lipopolysaccharide)、mi R-132/212、sirtuin1(SIRT1)在先天性巨结肠相关性小肠结肠炎(Hirschsprung-associated enterocolitis,HAEC)中的表达变化及其在HAEC发生中的作用。方法收集64例先天性巨结肠
第一章 青少年Chiari畸形后颅窝减压术后颈椎矢状面形态目的:研究青少年Ⅰ型Chiari畸形(Chiari malformation type I,CMI)/脊髓空洞后颅窝减压术(posterior fossa decompression,PFD)术后远期颈椎矢状面形态,并探讨其与脊髓空洞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5年8月南京鼓楼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32例接受标准PFD
外科手术是难治性癫痫治疗手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颞叶癫痫,特别是伴有海马硬化的颞叶内侧癫痫,早期手术干预的效果要优于抗癫痫药物的疗效。然而,并不是所有患者术后都能获得明显缓解或完全无发作。伴有海马硬化的颞叶内侧癫痫在海马区常常出现神经元退变、胶质细胞增生甚至纤维化,甚至有些患者颞叶皮层也伴有胶质细胞增生。胶质细胞增生是许多难治性癫痫术后病理的重要标识。增生的胶质细胞可通过释放大量的谷氨酸作用于兴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一种良性疾病,发生于大约15%的育龄期妇女,其主要症状是慢性盆腔疼痛、痛经和不孕症。该病的特征是子宫内膜生长于子宫腔以外的地方,该特征也是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病理基础。因此抑制子宫内膜细胞的侵袭可能为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大量研究报道micro RNAs(miRNAs)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是有关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子宫内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目前AIS的治疗依然存在很大的挑战。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2(SIRT2)在多种神经系统疾病中有着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但在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尚无明确定论。为明确SIRT2对缺血性脑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课题从临床、动物及细胞等方面对此进行了研究,以期为AIS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第一部分:急性缺血性卒中血清
第一部分常规磁共振序列对于糖尿病患者胰腺信号的评估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胰腺在常规磁共振序列中的信号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糖尿病患者和17例对照者的腹部磁共振图像,在T2加权脂肪抑制图像、T1加权同相位、T1加权反相位、脂肪图、水图中分别测量胰腺、肝脏、脾脏、左侧竖脊肌的信号强度,计算胰腺与肝脏、脾脏、肌肉的信号强度比值(signal intensity ratio,SIR)及胰腺、肝脏、
目的:早期出血是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一个显著临床特征。几乎所有的APL患者初诊时伴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相关实验室检查证据。出血相关死亡是APL治疗失败的最常见原因。独特的凝血和纤溶异常和APL患者早期出血症状密切相关。通过研究APL患者早期出血症状和临床观测指标的相关性,不仅有利于疾病的诊断,而且可以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的依据。追踪观察不同危险分层APL患者诱导治疗期
目的:颈椎病是老年人常见的颈椎慢性退行性疾病,其表现出神经根受压迫所引起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着大多数患者的正常生活。然而到目前为止,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拟通过检测颈椎病患者髓核组织细胞凋亡情况以明确髓核细胞凋亡与颈椎病发生发展程度,同时检测TNF-α炎性因子刺激下髓核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情况,以明确在慢性退行性疾病过程中,Trim14、NF-κB p65以及PPM1A的表达与髓核细
第一部分:目的探究多维MRI评估的颈动脉斑块表面特征与斑块内部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根据患者颈动脉斑块表面的多维MRI特征,将患者分为斑块表面规则组和斑块表面不规则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卡方检验比较两组间斑块内部特征的差异。结果共纳入99例患者,其中男性77例(77.8%)、女性22例(22.2%),51例患者(51.5%)颈动脉斑块表面不规则,48(48.5%)例患者颈动脉斑块表面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