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栏稻是一种主要分布在海南省山区的旱稻,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生态和经济价值,但山栏稻多数品种表现为高秆、株型不良,产量不高,在栽培管理方面大多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刀耕火种栽培模式,已不符合现代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的新形式,亟需发展新的栽培模式。另一方面,杂草危害山栏稻生产,其种类较多,具有繁殖快、生长旺盛、吸收养分强的特点,如不及时防除,与山栏稻竞争光、热、水和肥等,致使水稻生长不良,产量下降,严重的甚至绝收。以前山区旱种山栏稻清除杂草一般采用人工的方法,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农民结构变化,水稻种植方式由手工移栽向机械化、轻简化方向发展是必然趋势。因此,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山栏稻的农艺性状的影响,使其由传统山地旱作转为大田旱作和常规水作,辅以有效的杂草防除方法,寻求在新形势下发展优质高产山栏稻的新途径,既要使得““山栏下山””保护山区生态环境,又要让山栏在下山后的水作条件下高产、高效和优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裸地旱作相比,覆盖旱作生育期缩短了 5-7 d,田间土壤含水量为覆盖水稻秸秆>覆盖无纺布>裸地旱作;杂草防效为覆盖无纺布>覆盖水稻秸秆>裸地旱作,覆盖无纺布总体防草效果在59.62%-94.75%之间,覆盖水稻秸秆防草效果在35%-74.43%之间;三种覆盖方式之间实际产量无显著差异,覆盖无纺布较裸地旱作增产3.3%。覆盖无纺布和覆盖稻草秸秆较裸地旱作理论产量增加21.29%和8.43%,其中覆盖无纺布显著性增加,覆盖稻草秸秆与覆盖无纺布和裸地无显著差异,覆盖旱作能够增加产量,又能发挥保水和防草等作用,其中无纺布在防治杂草、保墒、增产方面最为突出。2.山栏稻由旱作改为水作后,各个生育期均提前,各个产量因子均表现较好,产量提高26.2%。水作较旱作增加根系中柱直径、中柱面积、中柱面积与根横截面积比值,加快水分和养分在根中纵向输送速率。减少了皮层与基本组织厚,但增加了其细胞层数,茎秆细胞排列紧密,提高茎秆韧性。3.直播使生育期缩短,整个生育期比插秧和抛秧提前11d和6d。产量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直播>抛秧>插秧,直播产量最高的主要原因是抛秧和插秧能够节省秧苗,减少的秧苗数对产量影响大于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插秧单株穗重显著大于直播和插秧,可以看出插秧较直播和抛秧增产潜力很大。插秧和抛秧比直播根系输送水和养分更加及时。水分、矿物元素物质在中柱输送速率大小依次为插秧>直播>抛秧。抛秧稻根系吸收水分速率大于直播稻和插秧稻,直播稻和插秧稻之间水分吸收速率无显著差异。插秧稻增加了茎维管束数量,减少了大维管束之间的距离,皮层与基本组织小,中间细胞层数多,细胞排列紧密,所以插秧稻水分和养分在体内转运效果好,养分供给充分茎秆韧性好抗倒伏。4.不同栽培密度对山栏稻单株穗重、有效穗数和产量的影响最为显著,山栏稻最优的栽培密度为5寸即行株距16.5 cm×25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