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资源作为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要素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由于自然和人文原因,中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严重不均。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人口的增加,工农业用水的持续增长,这无疑加重了中国的水资源安全问题。基于此,本文引入了虚拟水和水足迹的相关概念,以期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从而缓解我国的水资源压力。水足迹是在虚拟水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它表示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消费所有产品和服务的所需要的水资源数量。它既包括消费的实体水也包括消耗的虚拟水。因此,水足迹理论突破了传统水资源利用的概念,是一个全新的评价水资源利用体系,它更能反映对水资源的真实消耗,为水资源的评价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本文基于虚拟水与水足迹理论,在测算1996-2010年中国各省市水足迹的基础上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1996-2010年的研究年份内,水足迹总量从8819.40亿m3/a上升到9577.94亿m3/a,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农畜产品的消费占有量最大,生态水足迹最小。第二,在研究期内,从对水足迹产业结构的分析得到:第一产业用水量基本保持稳定,但是它的占有率仍然是最大的,第二、三产业用水呈现上升趋势;同时根据对三大产业的水足迹强度进行计算得出:三大产业的水足迹强度都呈现明显下降,其中,第二产业下降最快,其次是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这就说明我国三大产业的用水效率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第三,对水资源压力指数分析得出:我国水资源压力指数在0.27-0.41之间,水资源压力相对较小,但是水资源的配置十分不合理,这就给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第四,通过对中国虚拟水消费结构多样性指数分析得到:我国居民整体消费多样性性指数以及农村居民消费多样性指数呈现上升状态,城镇居民多样性指数稳中有升。但是城镇居民消费多样性指数明显高于农村居民,究其原因只要是城镇居民消费具有多样性,农村居民消费比较单一。第五,通过对中国水足迹强度的空间关联格局的分析得出:中国的水足迹强度分布不仅在时间上存在连续性,而且还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低低集聚区有明显的向周边扩散的趋势,这就说明低低集聚区有降低周边省份水足迹强度的空间效应,有利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第六,通过对水足迹强度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得出:人口与城市化水平是影响水足迹强度排名前两位的因子。最后,提出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与建议: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各产业部门用水效率、加强水资源的工程措施建设、发展水循环经济、实施虚拟水贸易战略、转变消费结构,改善消费观念、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政策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