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善《史记汇纂》研究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pu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时期是《史记》评点的高峰期,出现了许多《史记》评点作品,留下了许多精彩的评论。蒋善生于明代,经历明清易代,在清初编成了《史记汇纂》这本书。《史记汇纂》在体系安排上与大多数《史记》评点作品并不相同,这也是它的独特之处。全书从文学和史学两个方面对《史记》进行了评论,在《史记》学研究上也具有一定的价值。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研究蒋善的《史记汇纂》:绪论,主要论述了明清《史记》的评点研究现状和蒋善《史记汇纂》的研究现状,以及选题的目的和意义。第一章,探讨《史记汇纂》的成书背景。明代《史记》评点风气盛行,很多人投身到《史记》评点当中,产生了大量的《史记》评点作品;明清易代,明遗民一方面需要考虑生计,另一方面同样渴望实现个人价值,著书立说成为了他们最常见的选择。这几点原因都促使蒋善编成了这部《史记汇纂》。第二章,阐述《史记汇纂》的体例。主要从选文与分类、圈点、考注与评论三个方面来进行介绍。这一章是对《史记汇纂》这部书基本组成部分的介绍,重点为第一节,在这一节中,将《史记汇纂》与其他明清选评本进行了比较,在比较中,能够看到《史记汇纂》在编排上并不像其他评点本那样按《史记》原书顺序编排,而是将选入的92篇文章分为了十类,并在每类前写有“叙”,以明主旨。这也正是《史记汇纂》体系上的特色所在。第三章,分析《史记汇纂》的文学评论。文学评论是《史记汇纂》的主体部分,本章从结构艺术、叙事艺术、语言艺术这三个方面着手,借助表格这一形式,对《史记汇纂》中的评论进行细致的梳理,并且对一些评论加以分析。从蒋善的评论可以看到,《史记》的结构安排精妙,叙事手法多样,语言精彩且含有情韵。蒋善的评论不只是表达了对《史记》艺术成就的赞美,也体现出他对于《史记》文学艺术方面的思考,也能使读者从他的评论中感受到《史记》的独特魅力。第四章,分析《史记汇纂》的史学评论。史学评论的部分相对较少,本章主要分为对历史人物的评论和对历史事件的评论,从这部分的评论中可以看到蒋善在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时是受着强烈的儒家思想的影响的,不过在有些时候他也能跳出儒家思想的影响,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第五章,总结《史记汇纂》的价值和不足。最后,在对《史记汇纂》全书进行了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发现《史记汇纂》在体系上具有自己的特色,评论上也有精彩之处,总体上继承了在它之前的《史记》评点作品的评点方向,不过同样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其他文献
威廉·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剧作家。在莎士比亚喜剧中,爱情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通往真爱的路总是不平坦的。主人公们往往面临困难,随后在阴差阳错和吵吵闹闹中,困难消除,误会解除,故事走向美好的结局。莎士比亚是艺术技巧操作方面的高手,其喜剧中的张冠李戴、错点鸳鸯谱等情节,其实是一个身份在艺术中阴差阳错的演绎问题。身份错位是莎士比亚在喜剧中用来构建相对复杂情节的一种方式。他在不同情境中展现了人物先
学位
言据性,作为一种许多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近年来受到很多语言学家的关注。它主要指信息的来源以及说话人对信息可靠性的态度和判断。言据性在语言表现形式层面被称为“据素“或”据素标记。以往的言据性研究主要从语用学和语义学等角度来分析新闻报道,政治演讲和广告等不同类型中的言据性现象。本文旨在从言据性的角度分析世卫组织对于新冠疫情讲话的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选取其发布的从2020年2月到7月,共计30篇讲
新千年以来,中国当代文化正出现东西方文化兼容、现代与后现代主义思潮杂揉、艺术与商业共存的多元化的趋势,国产电影也因此出现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就是方言的勃兴。在电影创作中使用方言已成为不少导演共同的艺术选择,在追求纪实美学风格的同时,创作出大量的优质作品,因此以方言为主要对白的国产电影再次兴起。而后社会文化环境为方言现象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受众基础与商业驱动,催生出了一大批迎合观众娱乐化、大众化、
广义上的唢呐音色仅代表这件乐器的音色,但是唢呐作为中国民族吹管乐器,有着众多丰富多样的演奏技巧和乐器种类。目前,专业唢呐界公认唢呐音色有演奏音色和乐器音色两种。演奏音色主要取决于唢呐演奏技巧,乐器音色主要取决于唢呐种类。音乐是情绪的艺术,相比其他类型的情绪刺激具有自身所独特的复杂性。Martin(1990)的研究表明用音乐诱发情绪基本可以达到80%的诱发成功率,是非常理想的一种情绪诱发手段;Cla
多年来,通感一直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法。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的现象称之为通感。然而,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通感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在认知语言学中,通感也被称作通感隐喻。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范式,更是一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的范式。早期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都基于修辞学,语义学和神经心理学的视角。然而这样的研究途径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一方面,它不能够解释通感内部的意义是
美国小说家和记者玛格丽特·蒙纳林·米切尔的著作《飘》是一部关于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的小说,这部米切尔一生中唯一出版的小说曾获得国家图书最杰出小说奖和普利策小说奖。小说以亚特兰大以及附近的一个种植园为故事场景,描绘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作品刻画了那个时代许多南方人的形象,斯嘉丽、瑞德、艾希礼、梅兰妮等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但《飘》的魅力和感染力并不仅限于对斯嘉丽、瑞德、艾希礼、梅兰妮等南方贵族
简·奥斯汀(Jane Austen)(1775-1817)是英国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以幽默文风及对普通生活的细致观察而闻名,展现的也都是自己熟知的乡绅阶层的生活,至今仍受全世界读者喜爱。奥斯汀的《曼斯菲尔德庄园》描述了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时期英国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冲突与对立,记录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城乡价值观的冲突以及英国城乡对立关系背后的原因,刻画了工业革命背景下城市对乡村的影响,
20世纪初,随着社会的进步,艺术家们也在探索新的艺术形式,艺术家们把拼贴这种形式应用到现代美学艺术创作中来他们完全摒弃了传统美学绘画的固定视觉角度和空间表现方法,他们完全改变了传统绘画的形象,并重新发展了一种以主观分析和融合为基础的艺术形式。而波普艺术是拼贴绘画艺术的集大成者。本文的研究对象正是立体主义时期源起的拼贴绘画艺术对其之后的波普艺术语言是否造成了直接性的影响。在当今全球艺术史上所有的艺术
2020年爆发的新冠疫情是近百年来最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危机。中国政府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客观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的抗疫历程、总结了中国的抗疫经验。白皮书中使用了大量的概念隐喻,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概念隐喻是用某一领域的经验去说明和理解另一领域的一种认知活动。白皮书中的概念隐喻形象地为读者描绘了中国的抗疫斗争,折射出中国社会环境、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文化特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