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美国小说家和记者玛格丽特·蒙纳林·米切尔的著作《飘》是一部关于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的小说,这部米切尔一生中唯一出版的小说曾获得国家图书最杰出小说奖和普利策小说奖。小说以亚特兰大以及附近的一个种植园为故事场景,描绘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作品刻画了那个时代许多南方人的形象,斯嘉丽、瑞德、艾希礼、梅兰妮等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但《飘》的魅力和感染力并不仅限于对斯嘉丽、瑞德、艾希礼、梅兰妮等南方贵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小说家和记者玛格丽特·蒙纳林·米切尔的著作《飘》是一部关于美国南北战争和战后重建的小说,这部米切尔一生中唯一出版的小说曾获得国家图书最杰出小说奖和普利策小说奖。小说以亚特兰大以及附近的一个种植园为故事场景,描绘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作品刻画了那个时代许多南方人的形象,斯嘉丽、瑞德、艾希礼、梅兰妮等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但《飘》的魅力和感染力并不仅限于对斯嘉丽、瑞德、艾希礼、梅兰妮等南方贵族的刻画以及他们之间复杂的恋爱关系,更重要的是它向读者展现了一些宏大的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主题。国内外学界对《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种族、奴隶制、南北战争、女性主义,译本对比、人物性格等方面。但对其中频繁出现的“身体”描写却鲜有关注。因此,本论文将从心理学新兴领域里的具身认知理论视角审视和分析《飘》这部作品里主人公们在南北战争前和战争后的身体经历所导致的他们的认知改变,从人的根源出发,探索最基本的物理存在对认知的作用。根据具身认知理论所提出的生理体验与心理状态之间的强烈联系,生理体验“激活”心理感觉,反之亦然。本文旨在从三个方面探索《飘》中人物的身体影响人的言行、判断、推理等心智活动。第一,参照叶浩生的具身认知原理,分析和揭示人物的身体与其行为和心智之间的关联。第二,根据梅洛庞蒂关于身体、环境、大脑一体论的概念,即大脑嵌入身体,身体嵌入环境,三者密切相关,互相影响,本章节首先分析环境对主人公身体的影响,继而阐述身体对认知的影响。第三,依据莱考夫和约翰逊关于抽象概念根植于身体经验的隐喻原理,旨在表明主人公们对抽象概念的认知和隐喻大都基于身体体验。本文由三个部分组成:“引言”,“主体”和“结论”。本文的引言部分对小说进行了简要介绍和小说在当时的地位以及对这部小说的一些评价。回顾了国内外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最后还阐述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意义。第一章主要分析了斯佳丽、白瑞德和梅兰妮三人不同的身体带来的不同思维方式。斯佳丽的爱尔兰混血身体使她的心智里拥有爱尔兰人原始的野性,和一般的南方淑女完全不同。另一方面,混血身体让她拥有异国情调的美,所以她很受男人欢迎,也喜欢和他们调情。瑞德肌肉发达的身体里充满了男性荷尔蒙,使他格外顽皮和花心。他甚至预言南方注定会失败,因为他有周游世界的亲身经历并熟知北方工业文明的发达程度。梅兰妮柔弱的身体和简单的生长环境使她温文尔雅。因此,她的思维方式比较保守,但她的身体也充满力量。以上三个陈述都表明了不同的身体在塑造人类不同的个性和思维方式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具身认知理论中环境、身体与认知的关系。以作品中的塔拉和十二橡树两个种植园为例说明了环境对身体的影响。主人公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因为战争前种植园是美丽而完整的。但当战争摧毁了种植园,他们失去了美丽的家园和和平的日子,所以他们的身体变得虚弱。以此进一步揭示《飘》中人物的心智是在身体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被塑造出来的,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改变,环境的恶化对身体会有不良的影响,从而导致认知的改变。第三章探讨了战后斯嘉丽、瑞德和艾希礼遭受的身体创伤,这些创伤导致了心态的改变。战后由于斯嘉丽的种植园被毁使她失去了食物来源,所以她发誓只要不再挨饿,她甚至愿意去偷窃或欺骗。后来她成为了当时许多南方老贵族所鄙视的女人。瑞德的身体相对完好,但斯嘉丽并不爱他,所以他把女儿邦妮当作对斯嘉丽感情的投射。不幸的是,他最爱的女儿邦妮去世了,他的精神状况恶化。艾希礼是一位“高贵的王子”。战前,他钟爱音乐和文学。然而,他的父亲在战争中的死亡使他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加上他的种植园也被大火烧毁了。战后他没有任何生存的技能因此一直情绪低落,最终梅兰妮的死让他彻底沦为了一个空心人。结论部分简单地重述了《飘》的影响并提醒读者不要低估身体的力量。作为书中的重要人物,艾希礼、斯嘉丽、白瑞德和梅兰妮都表达了作者对南方的复杂情感。在米歇尔的描写中,主人公们见证了南方的光荣、优雅、苦难和复兴,读者也可以从中推断出作者对过去时代的深刻反思。
其他文献
英语进行体表示一个事件在特定时间点或时间段内正在发生,具有动态性和延续性。终结动词与状态动词不具有动态性或延续性,一般认为不能用于英语进行体中。而在实际运用中,大量的终结动词被用于英语进行体,并产生多种意思。对于终结动词进行体,以往的研究多集中在语义、语用方面。近几十年,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认知语言学尤其是构式语法逐渐被研究者采用,以解决终结动词与英语进行体之间的冲突,并解释该类进行体的多义现象
语言中不仅包含有常用的习语和语块,还包含一些短语框架,也就是由n个词构成的、仅在某个位置用词不同的短语集。从英语本族语语料库中提取的短语框架对英语学习者了解英语的特征具有重要意义,而学习英语短语框架可以提高英语学习者掌握框架中的短语的效率。另一方面,对比中介语分析是一种语料库语言学研究方法,是在可比的情况下对本族语和非本族语使用者的语言进行比较,其对于外语的理解和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比中介语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化时代的一次严酷考验,也是一次对社会数字治理的极端压力测试,在这场战“疫”中我们清楚看到数字云端生活的活力,而云毕业典礼正是数字云生活在仪式典礼上的一次应用。云毕业典礼利用互联网平台,在特殊时期为学校与毕业生、毕业生与毕业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渠道桥梁,既是对未能返校毕业生的一次弥补,更是云生活时代仪式传播的探索。仪式是一种沟通方式,更是一种文化,大学的毕业典礼仪式
现如今,新兴社交媒体被广泛应用,微信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不容小觑,朋友圈功能的出现成为了人们展示自我、了解他人的网络窗口,直接作用于用户的认知和情感,影响着他们幸福指数的高低。因此,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出发,对朋友圈中的晒行为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面向微信朋友圈的主力用户群体——大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人口学信息、朋友圈晒行为以及主观幸福感等相关变量进行测量。以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威廉·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剧作家。在莎士比亚喜剧中,爱情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通往真爱的路总是不平坦的。主人公们往往面临困难,随后在阴差阳错和吵吵闹闹中,困难消除,误会解除,故事走向美好的结局。莎士比亚是艺术技巧操作方面的高手,其喜剧中的张冠李戴、错点鸳鸯谱等情节,其实是一个身份在艺术中阴差阳错的演绎问题。身份错位是莎士比亚在喜剧中用来构建相对复杂情节的一种方式。他在不同情境中展现了人物先
言据性,作为一种许多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近年来受到很多语言学家的关注。它主要指信息的来源以及说话人对信息可靠性的态度和判断。言据性在语言表现形式层面被称为“据素“或”据素标记。以往的言据性研究主要从语用学和语义学等角度来分析新闻报道,政治演讲和广告等不同类型中的言据性现象。本文旨在从言据性的角度分析世卫组织对于新冠疫情讲话的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选取其发布的从2020年2月到7月,共计30篇讲
新千年以来,中国当代文化正出现东西方文化兼容、现代与后现代主义思潮杂揉、艺术与商业共存的多元化的趋势,国产电影也因此出现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就是方言的勃兴。在电影创作中使用方言已成为不少导演共同的艺术选择,在追求纪实美学风格的同时,创作出大量的优质作品,因此以方言为主要对白的国产电影再次兴起。而后社会文化环境为方言现象的发展提供了广泛的受众基础与商业驱动,催生出了一大批迎合观众娱乐化、大众化、
广义上的唢呐音色仅代表这件乐器的音色,但是唢呐作为中国民族吹管乐器,有着众多丰富多样的演奏技巧和乐器种类。目前,专业唢呐界公认唢呐音色有演奏音色和乐器音色两种。演奏音色主要取决于唢呐演奏技巧,乐器音色主要取决于唢呐种类。音乐是情绪的艺术,相比其他类型的情绪刺激具有自身所独特的复杂性。Martin(1990)的研究表明用音乐诱发情绪基本可以达到80%的诱发成功率,是非常理想的一种情绪诱发手段;Cla
多年来,通感一直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法。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的现象称之为通感。然而,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通感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隐喻。在认知语言学中,通感也被称作通感隐喻。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范式,更是一种我们的思维和行为的范式。早期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都基于修辞学,语义学和神经心理学的视角。然而这样的研究途径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一方面,它不能够解释通感内部的意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