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两个研究共八个实验考察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中有关高校危机事件的信息对学生危机反应的影响,并且学生对这些信息有怎样的认知加工机制。也尝试分析这些认知加工规律对于高校制定回应策略的启示。
研究一以大学本科生为被试,探讨报纸新闻报道中的归因维度信息对学生危机反应的影响,以及学生对维度信息的认知加工机制,共包括三个实验。实验一和实验二分别考察在报纸新闻报道中,高校危机事件、高校与学生公共关系的归因维度信息(连贯性、区别性和一致性)对学生危机反应的影响,并考察责任归因、惩罚动机(包括报应动机、效用动机和改正动机)、负性情绪的中介作用。
实验一发现,(1)三种归因维度信息会影响学生的危机反应。(2)学生的责任归因和惩罚动机(报应、效用动机)可以中介区别性信息对惩罚决策的影响。改正动机不能中介归因维度信息对惩罚决策的影响。学生的责任归因和负性情绪不能中介三种归因维度信息对惩罚决策的影响。
实验二发现,(1)三种归因维度信息共同影响学生的负性情绪,连贯性信息影响学生对校方的责任归因和惩罚动机。(2)学生的惩罚动机(各维度)和责任归因可以中介连贯性信息对惩罚决策的影响。学生的责任归因和负性情绪也可以中介连贯性信息对惩罚决策的影响。
实验三考察不同调节取向回应策略对学生危机反应的干预效果与负性情绪的关系。结果发现,(1)阻止取向回应策略对于气愤组的学生更有效,促进取向回应策略对于恐惧组的学生更有效。(2)促进取向回应策略对于较强情绪体验组的学生更有效。
研究二以大学本科生为被试,探讨微博新闻报道、用户评论以及学生在阅读新闻报道后对于危机事件的初始感知对学生危机反应的影响,以及学生对评论信息的认知加工机制,共包括五个实验。实验四考察微博评论的内容和数字线索对学生危机反应的影响,并考察责任归因、惩罚动机(包括报应动机、效用动机和改正动机)、负性情绪、网络集群行为执行意向的中介作用。
结果发现,(1)微博评论的内容和数字线索影响学生的危机反应。(2)学生的责任归因与惩罚动机(各维度动机)对于评论责任归因与情绪基调对惩罚决策的影响起到链式中介作用。学生的负性情绪与惩罚动机(报应动机、效用动机)对于评论情绪基调对惩罚决策的影响起到链式中介作用。学生的负性情绪与网络集群行为执行意向对于评论责任归因与情绪基调对二次沟通决策的影响起到链式中介作用。学生的责任归因与网络集群行为执行意向对于评论责任归因对二次沟通决策的影响起到链式中介作用。
实验五、实验六分别考察微博新闻报道中危机事件、高校与学生公共关系的归因维度信息与评论同时呈现时,哪种线索会影响学生的危机反应。两个实验都发现,评论的责任归因仍然影响了学生对校方的责任归因和惩罚动机。
实验七考察在学生阅读微博新闻后形成了对危机事件初始感知的前提下,评论线索对学生危机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不同的危机反应变量下,学生可能会被独立呈现的与初始感知不一致的评论线索所影响,但也可能仍会维持初始感知。(2)在不同的危机反应变量下,学生可能会在混合评论线索中选择与初始感知一致的信息,但也可能被与初始感知不一致的信息所影响。
实验八考察不同情绪应对策略对学生危机反应的干预效果与负性情绪的关系。结果发现,(1)认知性应对策略对于气愤组学生更有效,情绪性应对策略对于恐惧组学生更有效,认知性和情绪性应对策略对于悲伤组学生更有效。(2)认知性和情绪性应对策略对于较强情绪体验组的学生更有效。
综合两项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
(1)传统媒体新闻报道中的危机事件与公共关系归因维度信息(连贯性、区别性、一致性)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危机反应,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责任归因、惩罚动机、负性情绪间接影响惩罚决策。
(2)社交媒体评论的内容和数字线索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危机反应。而且相比于新闻报道中的归因维度信息,评论线索的影响更加稳固。评论线索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责任归因、惩罚动机、负性情绪间接影响惩罚决策,以及通过责任归因、网络集群行为执行意向、负性情绪间接影响二次沟通决策。
(3)不同危机沟通策略的干预效果受到学生所体验到的情绪类型或强度的调节。
研究一以大学本科生为被试,探讨报纸新闻报道中的归因维度信息对学生危机反应的影响,以及学生对维度信息的认知加工机制,共包括三个实验。实验一和实验二分别考察在报纸新闻报道中,高校危机事件、高校与学生公共关系的归因维度信息(连贯性、区别性和一致性)对学生危机反应的影响,并考察责任归因、惩罚动机(包括报应动机、效用动机和改正动机)、负性情绪的中介作用。
实验一发现,(1)三种归因维度信息会影响学生的危机反应。(2)学生的责任归因和惩罚动机(报应、效用动机)可以中介区别性信息对惩罚决策的影响。改正动机不能中介归因维度信息对惩罚决策的影响。学生的责任归因和负性情绪不能中介三种归因维度信息对惩罚决策的影响。
实验二发现,(1)三种归因维度信息共同影响学生的负性情绪,连贯性信息影响学生对校方的责任归因和惩罚动机。(2)学生的惩罚动机(各维度)和责任归因可以中介连贯性信息对惩罚决策的影响。学生的责任归因和负性情绪也可以中介连贯性信息对惩罚决策的影响。
实验三考察不同调节取向回应策略对学生危机反应的干预效果与负性情绪的关系。结果发现,(1)阻止取向回应策略对于气愤组的学生更有效,促进取向回应策略对于恐惧组的学生更有效。(2)促进取向回应策略对于较强情绪体验组的学生更有效。
研究二以大学本科生为被试,探讨微博新闻报道、用户评论以及学生在阅读新闻报道后对于危机事件的初始感知对学生危机反应的影响,以及学生对评论信息的认知加工机制,共包括五个实验。实验四考察微博评论的内容和数字线索对学生危机反应的影响,并考察责任归因、惩罚动机(包括报应动机、效用动机和改正动机)、负性情绪、网络集群行为执行意向的中介作用。
结果发现,(1)微博评论的内容和数字线索影响学生的危机反应。(2)学生的责任归因与惩罚动机(各维度动机)对于评论责任归因与情绪基调对惩罚决策的影响起到链式中介作用。学生的负性情绪与惩罚动机(报应动机、效用动机)对于评论情绪基调对惩罚决策的影响起到链式中介作用。学生的负性情绪与网络集群行为执行意向对于评论责任归因与情绪基调对二次沟通决策的影响起到链式中介作用。学生的责任归因与网络集群行为执行意向对于评论责任归因对二次沟通决策的影响起到链式中介作用。
实验五、实验六分别考察微博新闻报道中危机事件、高校与学生公共关系的归因维度信息与评论同时呈现时,哪种线索会影响学生的危机反应。两个实验都发现,评论的责任归因仍然影响了学生对校方的责任归因和惩罚动机。
实验七考察在学生阅读微博新闻后形成了对危机事件初始感知的前提下,评论线索对学生危机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不同的危机反应变量下,学生可能会被独立呈现的与初始感知不一致的评论线索所影响,但也可能仍会维持初始感知。(2)在不同的危机反应变量下,学生可能会在混合评论线索中选择与初始感知一致的信息,但也可能被与初始感知不一致的信息所影响。
实验八考察不同情绪应对策略对学生危机反应的干预效果与负性情绪的关系。结果发现,(1)认知性应对策略对于气愤组学生更有效,情绪性应对策略对于恐惧组学生更有效,认知性和情绪性应对策略对于悲伤组学生更有效。(2)认知性和情绪性应对策略对于较强情绪体验组的学生更有效。
综合两项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
(1)传统媒体新闻报道中的危机事件与公共关系归因维度信息(连贯性、区别性、一致性)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危机反应,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责任归因、惩罚动机、负性情绪间接影响惩罚决策。
(2)社交媒体评论的内容和数字线索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危机反应。而且相比于新闻报道中的归因维度信息,评论线索的影响更加稳固。评论线索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责任归因、惩罚动机、负性情绪间接影响惩罚决策,以及通过责任归因、网络集群行为执行意向、负性情绪间接影响二次沟通决策。
(3)不同危机沟通策略的干预效果受到学生所体验到的情绪类型或强度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