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高校危机事件信息的认知加工机制

来源 :天津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两个研究共八个实验考察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中有关高校危机事件的信息对学生危机反应的影响,并且学生对这些信息有怎样的认知加工机制。也尝试分析这些认知加工规律对于高校制定回应策略的启示。
  研究一以大学本科生为被试,探讨报纸新闻报道中的归因维度信息对学生危机反应的影响,以及学生对维度信息的认知加工机制,共包括三个实验。实验一和实验二分别考察在报纸新闻报道中,高校危机事件、高校与学生公共关系的归因维度信息(连贯性、区别性和一致性)对学生危机反应的影响,并考察责任归因、惩罚动机(包括报应动机、效用动机和改正动机)、负性情绪的中介作用。
  实验一发现,(1)三种归因维度信息会影响学生的危机反应。(2)学生的责任归因和惩罚动机(报应、效用动机)可以中介区别性信息对惩罚决策的影响。改正动机不能中介归因维度信息对惩罚决策的影响。学生的责任归因和负性情绪不能中介三种归因维度信息对惩罚决策的影响。
  实验二发现,(1)三种归因维度信息共同影响学生的负性情绪,连贯性信息影响学生对校方的责任归因和惩罚动机。(2)学生的惩罚动机(各维度)和责任归因可以中介连贯性信息对惩罚决策的影响。学生的责任归因和负性情绪也可以中介连贯性信息对惩罚决策的影响。
  实验三考察不同调节取向回应策略对学生危机反应的干预效果与负性情绪的关系。结果发现,(1)阻止取向回应策略对于气愤组的学生更有效,促进取向回应策略对于恐惧组的学生更有效。(2)促进取向回应策略对于较强情绪体验组的学生更有效。
  研究二以大学本科生为被试,探讨微博新闻报道、用户评论以及学生在阅读新闻报道后对于危机事件的初始感知对学生危机反应的影响,以及学生对评论信息的认知加工机制,共包括五个实验。实验四考察微博评论的内容和数字线索对学生危机反应的影响,并考察责任归因、惩罚动机(包括报应动机、效用动机和改正动机)、负性情绪、网络集群行为执行意向的中介作用。
  结果发现,(1)微博评论的内容和数字线索影响学生的危机反应。(2)学生的责任归因与惩罚动机(各维度动机)对于评论责任归因与情绪基调对惩罚决策的影响起到链式中介作用。学生的负性情绪与惩罚动机(报应动机、效用动机)对于评论情绪基调对惩罚决策的影响起到链式中介作用。学生的负性情绪与网络集群行为执行意向对于评论责任归因与情绪基调对二次沟通决策的影响起到链式中介作用。学生的责任归因与网络集群行为执行意向对于评论责任归因对二次沟通决策的影响起到链式中介作用。
  实验五、实验六分别考察微博新闻报道中危机事件、高校与学生公共关系的归因维度信息与评论同时呈现时,哪种线索会影响学生的危机反应。两个实验都发现,评论的责任归因仍然影响了学生对校方的责任归因和惩罚动机。
  实验七考察在学生阅读微博新闻后形成了对危机事件初始感知的前提下,评论线索对学生危机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不同的危机反应变量下,学生可能会被独立呈现的与初始感知不一致的评论线索所影响,但也可能仍会维持初始感知。(2)在不同的危机反应变量下,学生可能会在混合评论线索中选择与初始感知一致的信息,但也可能被与初始感知不一致的信息所影响。
  实验八考察不同情绪应对策略对学生危机反应的干预效果与负性情绪的关系。结果发现,(1)认知性应对策略对于气愤组学生更有效,情绪性应对策略对于恐惧组学生更有效,认知性和情绪性应对策略对于悲伤组学生更有效。(2)认知性和情绪性应对策略对于较强情绪体验组的学生更有效。
  综合两项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
  (1)传统媒体新闻报道中的危机事件与公共关系归因维度信息(连贯性、区别性、一致性)不仅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危机反应,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责任归因、惩罚动机、负性情绪间接影响惩罚决策。
  (2)社交媒体评论的内容和数字线索能够直接影响学生的危机反应。而且相比于新闻报道中的归因维度信息,评论线索的影响更加稳固。评论线索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责任归因、惩罚动机、负性情绪间接影响惩罚决策,以及通过责任归因、网络集群行为执行意向、负性情绪间接影响二次沟通决策。
  (3)不同危机沟通策略的干预效果受到学生所体验到的情绪类型或强度的调节。
  
其他文献
走神是注意从当前任务或者外部事件转移到内部自发的思维和情感的一种现象。消极情绪,亦称负性情绪,是指个体由于外因或内因影响而产生的不利于继续完成工作或正常思考的情绪。已有研究证明消极情绪会影响人的注意过程,但消极情绪是否会影响走神,以及如何影响走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一个问卷调查和两个实验研究,结合生理多导仪,深入探讨消极情绪对走神的影响。研究一采用王寅谊《心智游移频率问卷》和《正负性情绪
学位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仅可对中央凹处当前注视位置的信息进行提取加工,也可以对右侧副中央凹处的部分信息进行预视。在中文阅读领域,已有大量研究发现了形旁和声旁的预视效益,但是对于两者在副中央凹加工中的相对作用大小还未有一个一致结论。在现代汉语中,超过80%的汉字都是形声字,通常由一个提供语义线索的形旁和一个提供语音线索的声旁组合而成。这一特点使得形声字成为研究亚词汇水平上语义和语音信息加工的绝佳材料。而
学位
社会排斥普遍存在于社交场景中,会对个体心理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心理学界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试图探索其产生机制及神经生物学基础。然而前人的多数研究仅集中于社会排斥情景下的某一个角色(社会排斥遭受者或者观察者),很少有同时将遭受者与观察者置于同一社会排斥情境下进行探索,这对于实验结果的推广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本研究旨在通过网络投球范式,将遭受者与观察者置于同一社会排斥情境下,使用更适合社会交互研究的技
学位
空间中存在多种线索,人类在巡航过程中如何利用线索进行再定向一直研究的焦点问题。近几年关于再定向的研究主要关注视觉线索中几何线索和特征线索之间的相互作用,非视觉线索(听觉、触觉、本体感觉等)的研究却相对较少。一些听觉的再定向研究发现,人类可以使用听觉特征线索和听觉几何线索进行再定向。但是,关于听觉特征线索和听觉几何线索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视觉和听觉线索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故进行本项研究。
学位
在社会交互情境中,涉及多个个体以协调的方式形成合作群体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受到群体层面特征的影响。人们如何处理复杂多样的群体特征信息来作为合作的依据?与此相关的研究还不够充分。基于此,本研究通过情绪表达这一重要的传递信息的方式,参考集成编码研究的思路,探究群体情绪表达感知对个体合作的影响。具体而言,通过三个部分的行为实验探究了群体的平均情绪表达和群体情绪表达的差异性对个体合作决策的影响。在视觉层面上
学位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人们发布和接触信息的便捷性越来越好,这促进了信息传递和知识获得;但同时也降低了信息发布的门槛,导致不真实信息的频繁出现。在Twitter平台对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假新闻的研究发现,年纪越大越容易接触假新闻网站(Grinberg et al.,2019)。老年人对假新闻的辨别力研究也因此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本研究以老年群体为对象,旨在揭示老年人在假新闻辨别上的行为特
学位
青少年期一般指12岁到18岁,是个体身心发育的关键期,也是个体容易罹患心理疾病的高危期和自杀的高峰期。青少年的自杀问题已经逐渐成为整个社会的关注重点。深入研究青少年自杀问题产生的原因,对于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自杀意念作为整个自杀行为的初始阶段,标志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已处于极其危险的状态。而有自杀意念的青少年会一直处于自杀、抑郁和精神障碍的风险中。由此可见,探讨青少年自杀意念的
学位
在选择性信任的研究领域,幼儿通常表现出对教师的选择性信任。面对同为教师的信息提供者,教师的不同奖励和归因是否对幼儿产生影响?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三点:一是探讨学龄前幼儿是否表现出对有奖励教师的选择性信任及是否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二是探讨学龄前幼儿是否表现出对物质奖励教师的选择性信任及是否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三是探讨学龄前幼儿是否表现出对努力归因教师的选择性信任及是否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为了探究上述问
偏好是指当人们在对于结果或者事件进行选择时所作出的选择倾向性。人们每天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选择的过程和结果表明了人们的偏好。偏好越稳定说明人们对于某个事情的选择会更坚定,积极的偏好会有利于人们的学习与生活。但在人们的偏好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他人的影响。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讨在选择盲范式中的操纵与解释对偏好有怎样的影响,为此,本研究共设计了3个实验。实验1是探究选择盲范式中操纵对偏好的影响。随机选
学位
语音信息在阅读中的作用一直是语言加工领域的热点问题。大量研究者就该问题进行了探索。这些研究普遍认为在自然阅读过程中,语音信息会自动激活,但是这些自动激活的语音信息是如何影响读者的阅读理解过程的,目前还存在争议。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考察语音重叠的效应。其中,绕口令效应是语音重叠的典型代表。研究者认为绕口令效应是揭示语音在阅读中的作用的有力证据。  绕口令效应是指读者阅读绕口令的时间显著长于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