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以区域文化为视角,在中国近代文化的大背景下,通过对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以及历史学等方面知识的运用、对吉林朝鲜族聚居区方志资料的通读、民国期刊的阅览以及满铁资料的查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近代吉林地域朝鲜族与稻作文化。本文第一章主要论述吉林地域朝鲜族的形成与水稻种植的开发传播。从朝鲜移民迁入吉林地域的历史考察、朝鲜族的分布与形成及朝鲜族与水稻的开发传播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吉林地域水稻种植的兴起与朝鲜移民的迁入有着密切的关联。吉林沿江地区多湿地、洼地,土壤粘性大,湿度高适宜种植水稻。但由于关内农民主要种植旱稻,鲜知水稻,多将沿江地区的涝洼地视为荒地。朝鲜移民一直觊觎此地,再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迫使朝鲜移民遭受饥荒之灾,进而陆续迁移至此,耕种水稻。朝鲜移民迁入吉林地域主要分为吉林地域的封禁与朝鲜移民的犯禁潜入、清末解禁与朝鲜移民的迁入及“日韩合并”后的大规模迁移三个阶段。在此迁移的过程中为吉林地域朝鲜族的分布与形成奠定基础,构成沿江河居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朝鲜族即是迁移民族也是稻作民族,水稻耕作是朝鲜族人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因此,早期朝鲜族人迁入的过程中,就背着朝鲜稻种一起迁吉林地域,开始种植水稻。从“冒禁私垦”阶段,水稻种植传入的萌芽期,到“解禁招垦”阶段,水稻种植真正被引入吉林地域,再到后期的试种成功传播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朝鲜族人将水稻种植引入吉林地域,并带动汉族、满族等其他民族耕种水稻,水稻种植逐步取代了旱稻种植,并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稻作文化。本文第二章主要论述吉林地域朝鲜族与稻作的经济文化。从水稻耕作法、一熟制水稻耕作制度及水稻种植的租佃与管理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稻作文化的兴起与水稻种植的传入是密切相关的,文化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可以说是一种前人活动所产生的结果,并对后人产生影响。稻作的经济文化主要指的是在耕作经营水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与稻作相关的经济文化。主要阐述朝鲜族将水稻种植引入吉林地域后,长期定居生活从事农业生产所形成的水稻种植技术、耕作制度以及对水稻种植的租佃与管理。为了解决吉林地域降水量不充沛、靠天吃饭的现状,朝鲜族人开发了掘井挖渠灌溉水稻的灌溉技术,并依据吉林地域的气候特征,因地制宜形成一熟制水稻耕作制度,同时在水稻的经营方面,朝鲜族人实行了定额租佃制和分益租佃制,并设立农会、稻田公司及水利局进行管理,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稻作经营模式。本文第三章论述吉林地域朝鲜族与稻作的风俗文化。主要从食住风俗及歌舞风俗来阐述说明。稻作的风俗文化主要指的是由水稻耕作的产物所形成的与稻米、稻草相关的风俗文化。在食住风俗方面,主要阐述与稻米相关的特色饮食以及利用稻草苫房而形成的稻草房的房屋建造。在歌舞风俗方面,主要从与水稻耕作活动相关的舞蹈及民谣两方面来阐述。无论的食住风俗还是歌舞风俗都承载着由朝鲜族稻作所带来的联络民族感情、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文化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