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早期思想发展历史转变研究 ——从新康德主义到马克思主义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_gr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所探讨的卢卡奇早期指的是从1900年卢卡奇开始自己的文学之路到1923年《历史与阶级意识》出版的这段时期。这一时期,卢卡奇的思想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和不同阶段的发展。在1918年11月下旬匈牙利共产党成立后,12月初卢卡奇就加入了匈牙利共产党。这一转变的最为显性体现在:自此,卢卡奇从一个浪漫主义的反资本主义哲学家转变成一个弥赛亚式的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它的最受关注是因为: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不久之后卢卡奇就创作出了《历史与阶级意识》这部被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的经典巨作,对当时的德语知识界产生了巨大影响。然而,通过对卢卡奇早期思想转变历程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在这次最为显性的转变背后蕴藏着许多丰富的隐性思想要素,在此之前卢卡奇思想经历了易被忽视但至关重要的变化发展。如果把《历史与阶级意识》比作20世纪德语思想界之林中的一棵秀木,那在此之前的卢卡奇早期思想发展就是它赖以产生的盘根。要想深入地探讨《历史与阶级意识》,就必须要追其根、溯其源。在这个意义上,卢卡奇早期思想发展转变可以分为以下三部分进行讨论:首先是新康德主义时期。在世纪之交,随着德国工业化的发展,科学主义盛行,传统价值观失落,精英阶层对现代性开始进行反思,新康德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流行起来。受韦伯、齐美尔和浪漫派等影响,卢卡奇从价值理论和艺术解放思想出发,力图从个人的艺术感受中寻求解决危机的方式:《现代戏剧发展史》揭示了个人情感与客观事实的失谐,是卢卡奇研究“形式”的开端;《心灵与形式》通过探讨存在与伦理问题,强调主观体验,体现了卢卡奇对于“形式”问题的进一步探讨。这一时期卢卡奇的作品意在指认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矛盾和危机,对“形式问题”的关注体现了他在本体论层面的求索,这使卢卡奇逐渐从新康德主义走向新黑格尔主义,从形式走向历史。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后,卢卡奇采取了一种极端、孤立的反战立场,在对危机时代的绝望情绪中,他创作了《小说理论》,开始思考如何从西方文明的奴役中实现总体性的拯救。在布洛赫、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克尔凯郭尔的影响下,此时含有历史维度的新黑格尔主义已经进入了卢卡奇的理论研究视阈。虽然新黑格尔主义的道路超越了新康德主义道路,揭示了解决问题的方向,但却没有给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突破口,此时俄国革命的胜利为求索中的卢卡奇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在经历了思想上的伦理困境清算后,他为自己建立在乌托邦上的行动主体找到了现实参照物——无产阶级,从批判物化深入到了批判社会生活,创作了《历史与阶级意识》,在对革命运动的理论问题进行反思过程中,最终走向马克思主义的探索道路,开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传统。
其他文献
本文以能源报告《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能源愿景》为研究对象,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主述位理论为研究框架,分析英译汉中译文话题的选择问题。主要探讨英汉翻译中英语原文主位推进模式影响下,汉语译文话题的选择,并解释其原因,最后总结英语原文与译文主位推进模式的异同。问题研究主要采用了译例分析的方法,辅之以平行文本,在分析英语原文和译文主位推进模式的基础上,通过译例分析,得出译文中句子话题选择的原则,指导译者翻译实
1987年,香港特别行政区确立双语立法制度,规定香港法例的中文译本与英文文本具备同等法律效力。因此,评估该译本的翻译质量有特殊现实意义。1977年,德国语言学家朱利安·豪斯提出了一套翻译质量评估模型。该理论一直备受关注,但相关实证分析多集中于文学领域,尚未见到将该模型适用于香港法例中文译本的实证研究。因此,从这一视角切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善立法文本英汉翻译质量评估研究。按照模型提供的分析方法,首先
语言使用者的语言表现往往受制于交际中的情境因素。然而,人们对情境因素如何影响语言表现还知之甚少,对情境意识与语言能力之间关系的探究也不充分。在语言测试领域,虽有考试将语言使用的情境因素明确融入测试任务设计中——例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测评中心推出的国际人才英语考试(国才考试)中的部分考试任务,以期增强任务的真实性,但这样的尝试也不并不多见。本研究以国才考试(中级)概要写作任务为例,以160名高校
伴随互联网通信技术的快速进步,海量数据通过全球网络进行高效地跨境交互,加速国际投资与贸易活动的进行,为国际数字经济繁荣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尽管跨境数据流通有利于经济提升,但同时也对个人数据隐私的保护带来负面影响。近年来,这一问题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各国际主体纷纷针对国际投资与贸易构建隐私框架并设置隐私保护标准。虽然多数国家为维护本国公民数据隐私安全采取积极措施,可在国际协作中,尤其是在多方参与的
《天平之甍》是井上靖的代表作之一,也被认为是作家正式的历史小说第一作。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日本遣唐留学僧如何克服困难,努力将中国的先进文化移入日本的。另外,因为这部小说是基于淡海三船的《唐大和上东征传》所作,所以当中自然也写入了鉴真和尚不屈的精神与其历经苦难最终成功赴日的事迹。围绕《天平之甍》这部小说,迄今已有为数众多的先行研究,其中多数均是论述小说的主题与作中人物的。本论文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并
英式汉语是英汉翻译中面临的一大问题。近年来,英语学习的狂潮席卷全国,受英语的影响,出现了带有英语语言特点的汉语,即英式汉语。这一现象在英语专业学生和相关从业者身上表现尤为明显。本研究报告基于《国外理论动态》中的两篇汉译文章,其中一篇讲述了2008年经济危机和2017年政治危机,另一篇阐述了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危机对地缘政治的影响。笔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译文中出现多处英式汉语现象,本文拟就此问题展开研究
随着汉语的全球推广,对外汉语教材层出不穷,关于教材的适用性研究也越来越多,这对促进教材的发展,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二语习得理论和教材适用性研究的基础上,以高教版《交际汉语》教材为研究对象,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教材本身和使用主体两个方面对该教材在素林职业学院的适用性进行探究。论文包括六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绪论,梳理了研究现状,论述了选题背景、意义、研究内容及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了泰国职业学
学术界对农村民主议事会的研究数量不少,从推动村民自治的真正实践和促进农村社区治理的有效发展来看,它发挥了较大的作用。而本文研究的民主议事厅虽然内涵上与农村民主议事会一致,但它们属于不同的具体实践形式。加之民主议事厅的实施让一个问题村脱胎换骨,并强化了民主决策的实践,因此对其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的研究问题是,在农村社区治理视角下,现行的民主议事厅与理想状态对比存在什么运行问题?立足于进一步提
厄休拉·勒奎恩是美国当代女性幻想小说作家,其幻想小说突破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不再执着于描写魔法的奇妙和未来科技世界的先进,而是通过幻想小说的体裁来描写现实世界,表现出对人类和世界的关怀。同时,她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将“阴阳平衡”“有无相生”的道家整体思想融入到幻想小说中。勒奎恩对道家思想的重构,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从
退耕还林工程是中国六大林业工程之一,实施至今已近二十余年,主要目的是将过去过度开垦坡地或宜林地重新恢复为森林,缓解因毁林开荒造成的种种生态危机,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缺失等等。目前来看,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依然存在着退耕还林工程不可持续的问题,第二轮的退耕还林工程已经开启,那么如何在新一轮的退耕还林工程中巩固成果,并且以更科学的方式展开退耕还林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