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菲利普·罗斯1933年出生于美国新译西州纽瓦克市,是一位勤奋多产的犹太作家,自1959年写作之初到宣布封笔43年期间,共完成了31部作品。罗斯创作的作品不仅数量之多,而且建树颇丰。各种奖项收入囊中,如:全国书评家协会奖、福克纳奖、普利策奖等。处女作《再见吧,哥伦布》一经发表便获美国全国图书奖。《人性的污秽》分别获2001年笔会/福克纳小说奖和2002年法兰西梅迪契奖。另外,其小说内容丰富,主题深刻,风格迥异。虽然他笔下的人物多为犹太人,但是,罗斯并不是一个宣扬犹太主义者,而是通过犹太人的描述以寻求普遍人性中更深层次的东西。因此,罗斯几度成为呼声最高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本篇论文立足于罗斯《人性的污秽》,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出发,通过罗斯创造的历史,探讨了小说对现代人的启迪,并有助于了解美国社会。罗斯将这一故事置于克林顿性丑闻的大背景下,糅杂了种族歧视、越南战争等历史事件,不仅透露出背后的“迫害精神”,而且展现了美国社会当时的面貌。主人公科尔曼因咬文嚼字而失去所有的光环,因老少恋而被逼入绝境,因一个谎言而不得不承受痛楚。迫害,种族,身份,自由,人性交织在一起,启迪着挣扎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的人们。 本篇论文分六章。第一章介绍了菲利普·罗斯的文学成就及创作风格,国内外对《人性的污秽》的研究状况,并提出了该论文的研究问题。第二章缩小了新历史主义的范围,重点概括了本篇论文所依存的理论观点,即:“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以及“历史诗学”。第三章到第五章回答了第一章提出的研究问题:“历史的文本性”与“文本的历史性”是如何体现在小说中的;罗斯是如何创造自己的历史,并启迪现代人的。最后一章总结了罗斯的历史观以及给现代人的启示,最后提出本文研究的价值,以及该篇论文未涉及但还有研究意义的某些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