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史主义视角下解读菲利普·罗斯《人性的污秽》

来源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lesss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菲利普·罗斯1933年出生于美国新译西州纽瓦克市,是一位勤奋多产的犹太作家,自1959年写作之初到宣布封笔43年期间,共完成了31部作品。罗斯创作的作品不仅数量之多,而且建树颇丰。各种奖项收入囊中,如:全国书评家协会奖、福克纳奖、普利策奖等。处女作《再见吧,哥伦布》一经发表便获美国全国图书奖。《人性的污秽》分别获2001年笔会/福克纳小说奖和2002年法兰西梅迪契奖。另外,其小说内容丰富,主题深刻,风格迥异。虽然他笔下的人物多为犹太人,但是,罗斯并不是一个宣扬犹太主义者,而是通过犹太人的描述以寻求普遍人性中更深层次的东西。因此,罗斯几度成为呼声最高的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本篇论文立足于罗斯《人性的污秽》,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出发,通过罗斯创造的历史,探讨了小说对现代人的启迪,并有助于了解美国社会。罗斯将这一故事置于克林顿性丑闻的大背景下,糅杂了种族歧视、越南战争等历史事件,不仅透露出背后的“迫害精神”,而且展现了美国社会当时的面貌。主人公科尔曼因咬文嚼字而失去所有的光环,因老少恋而被逼入绝境,因一个谎言而不得不承受痛楚。迫害,种族,身份,自由,人性交织在一起,启迪着挣扎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中的人们。  本篇论文分六章。第一章介绍了菲利普·罗斯的文学成就及创作风格,国内外对《人性的污秽》的研究状况,并提出了该论文的研究问题。第二章缩小了新历史主义的范围,重点概括了本篇论文所依存的理论观点,即:“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以及“历史诗学”。第三章到第五章回答了第一章提出的研究问题:“历史的文本性”与“文本的历史性”是如何体现在小说中的;罗斯是如何创造自己的历史,并启迪现代人的。最后一章总结了罗斯的历史观以及给现代人的启示,最后提出本文研究的价值,以及该篇论文未涉及但还有研究意义的某些领域。
其他文献
本文从美国翻译理论家安德烈·勒菲费尔的操控理论出发,分析了儿童文学翻译中的操控现象,指出文学外因素,特别是意识形态对翻译实践的影响,并以赵元任的中译本《阿丽思漫游奇境记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对格林童话的事件部分进行了体裁分析。以哈桑的体裁结构潜势作为理论框架,本文明确了包含在事件部分的语义特征以及用来实现每个语义特征的词汇
学位
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世界上旅游资源大国之一,每年吸引着大批外国游客来华旅游。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中英文旅游书籍的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多,旅游文本的汉英
时间是人类语言最基本的范畴之一,动词的时体系统则是这一基本范畴的语法化表现。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动词时体系统的习得是二语学习和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二语习得理论建构的核心
隐喻研究一直是语言学界学者研究的热点。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的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将隐喻研究引入新的领域。书中提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