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正畸临床工作中推磨牙远移一直以来是开辟牙间隙和改善II类关系的一种重要手段。然而,上颌牙列的后退不仅要考虑到上颌结节矢状方向的大小,还要考虑上颌结节的高度、宽度以及第三磨牙对于上颌结节的影响。一些学者研究表明,在有上颌第三磨牙的患者中,建议拔除上颌第三磨牙,拔除的部位可以为远移磨牙留出空间,并且拔牙后所产生的牙槽骨改建进程加快的现象和局部骨密度降低的现象有助于磨牙的远移。那么,在临床中上颌埋伏第三磨牙拔除后,上颌结节的骨量将会如何变化呢?研究目的本研究探讨埋伏上颌第三磨牙拔除前后上颌结节骨量的变化,采用CT的测量和分析对上颌结节的三维形态进行描述,通过拔牙前后的CT对照研究评估拔除埋伏上颌第三磨牙对上颌结节骨量的影响,通过拔牙过程中的不同处理方式评估拔除埋伏上颌第三磨牙对骨量保存的影响。收集2018年1月-2019年9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进行正畸治疗、一侧或两侧上颌第三磨牙埋伏阻生并且需要上颌磨牙后退的患者20例。所有患者同意将其影像学资料用于临床科研研究。在上颌第二前磨牙与第一磨牙间植入支抗钉,在拔除第三磨牙前与拔除后三个月两个时间点拍摄CT影像,测量不同层面上颌结节的长度、宽度、高度,描述上颌结节的解剖结构;对拔牙前后同一层面CT数据做对比,测量骨量吸收变化,评估拔除埋伏上颌第三磨牙对上颌结节骨量的影响方法;在拔牙中把去除上颌第三磨牙颊侧骨片和不去颊侧骨片的相同层面的CT数据分为两组,每组内分为不同层面,对每组的不同层面进行组间比较,评估拔除上颌第三磨牙过程中去除颊侧骨片对上颌结节骨量和对骨量保存的影响。使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拔牙前上颌结节长度L2、L4、L6平面的平均值分别为22.10mm、24.70mm、26.97mm(方差分析,p<0.05);高度H2、H4、H6的平均值为8.80mm、8.59mm、6.88mm(方差分析,H2、H4平面p>0.05;H2、H6与H4、H6平面差异明显,p<0.05);宽度W2、W4、W6的平均值为11.57mm、9.12mm、7.77mm(方差分析,p<0.05)。2.拔牙前后不同层面的自身对照结果显示:上颌结节L2、L4、L6层面长度的变化值△l2、△l4、△l6分别是-1.34±0.80mm、-1.23±0.65mm、-0.85±0.24mm(t检验,p<0.05);H2、H4、H6层面高度的变化值△h2、△h4、△h6分别是-0.52±0.32mm、-0.71±0.37mm、-1.00±0.29mm(t检验,p<0.05);W2、W4、W6层面宽度的变化值△w2、△w4、△w6分别是-1.11±0.44mm、-1.17±0.36mm、-1.74±0.59mm(t检验,p<0.05)。3.上颌埋伏第三磨牙拔除术中,从拔牙牙数来看,15个(15/35)拔牙位点未保留颊侧骨片。在保留颊侧骨片L2、L4、L6层面长度的改变分别为-1.14±0.91mm、-1.12±0.57mm、-0.79±0.31mm,未保留颊侧骨片的改变分别为-1.54±0.66mm、-1.34±0.73mm、-0.91±0.11mm(t检验,L2、L4、L6三层面的组间比较的p均>0.05);保留颊侧骨片高度H2、H4、H6的变化值分别是-0.34±0.25mm、-0.50±0.30mm、-1.01±0.27mm,未保留颊侧骨片的改变分别为-0.70±0.30mm、-0.92±0.31mm、-1.00±0.32mm(t检验,H2、H4的p<0.05,其余组间p>0.05);保留颊侧骨片宽度W2、W4、W6的变化值分别是-0.90±0.35mm、-0.97±0.36mm、-1.66±0.77mm,未保留颊侧骨片改变分别是-1.33±0.44mm、-1.37±0.23mm、-1.82±0.35mm(t检验,W2、W4的p<0.05,其余组间p>0.05)。保留颊侧骨片能安全后退至W2、W4、W6平面的例数为17(85%,95%CI:67.85-100%)、15(75%,95%CI:54.21-95.79%)、7(35%,95%CI:12.1-57.9%),未保留的例数分别为7(46.7%,95%CI:18.07-75.26%)、6(40.0%,95%CI:11.92-68.08%)、5(33.3%,95%CI:6.31-31.48%),经卡方检验,W2、W4平面p<0.05。结论本临床实验研究埋伏上颌第三磨牙拔除前后上颌结节骨量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1)上颌结节的高度和宽度随远离第二磨牙逐步减小,长度随远离CEJ平面逐步增大。(2)拔牙后上颌结节的长度、宽度、高度均小于拔牙前。(3)保留颊侧骨片的拔牙方式有助于拔牙后上颌结节宽度和高度的保留,且保留颊侧骨片能安全后退4mm的比例可达到75%,而不保留颊侧骨片能安全后退4mm的比例为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