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催化茎环自组装技术的非酶依赖性microRNAa荧光检测的方法学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RYJL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是一类内源性的非编码单链RNA,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中,被认为是一类极具应用潜能的新型生物标志物,有望在疾病诊疗和预后判断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成熟miRNA的片段短、丰度低、具有高序列同源性,因此为其检测技术带来一定的挑战。
  当前,miRNA的传统检测方法包括Nonhem印迹杂交、微阵列芯片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这些方法在灵敏度、特异性及便捷性等方面均存在固有缺点,难以被推广应用。近年来,酶促等温扩增信号放大技术的发展使miIⅢA检测的灵敏度得到提高,但由于蛋白酶成本较高,易变性失活,因而限制了其广泛应用。相比而言,基于DNA纳米技术的无酶放大技术为miRNA快速检测提供新的思路,近年来已成为了研究者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鉴于此,我们设计了一个循环miRNA介导的催化茎环自组装体系,利用2-氨基嘌呤荧光探针作为信号输出分子,建立一种无酶、免标记、高效便捷的miRNA荧光检测新方法,并对该方法的检测性能进行评价,为临床生物样品中miRNA的高敏检测提供新的思路和研究基础。
  方法:
  1.催化茎环自组装体系构建以及反应条件优化
  1.1设计并合成反应体系所需要的各类核酸和茎环探针,并对茎环结构探针的各类物理参数进行计算和评估。
  1.2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催化茎环自组装体系的反应产物进行分析,考察靶miRNA对于触发自组装过程的能力以及两组茎环结构探针的结合情况,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
  1.3比较不同比例的两组茎环探针浓度、探针的加入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条件下,体系所产生荧光信号强弱的变化,从而优化出最佳反应条件。
  2.无酶、免标记的mil冰A检测方法性能评价及其实际应用能力评估
  2.1在已优化的最佳反应条件下,用所构建的体系对不同浓度的miRNA.21标准品进行检测,计算得出该方法的检测限及线性范围,从而对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进行评价。
  2.2用所构建的方法同时对miRNA-21以及几种不同错配程度的IWA序列进行检测,评估该方法的碱基错配识别能力,从而评价其检测特异性。
  2.3收集临床血清标本,将不同浓度的miRNA-21加入样品中进行回收实验,计算方法的回收率和RSD值,评估所构建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
  结果:
  1.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该反应体系产物进行表征,结果显示,靶miRNA-21能成功启动自组装反应,产生大量P1-P2复合物,证明了miRNA介导的催化茎环自组装体系构建成功,反应能顺利进行。
  2.对所构建检测方法的关键检测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P1与P2的最佳浓度比例为1.5∶1,P2的最佳加入浓度为500nM,最佳反应温度为37℃,最佳孵育时间为30min。
  3.在已优化的最佳反应条件下对传感器的检测性能进行评价,得出传感器的检测下限为1nM,线性范围为1nM-800nM。检测体系能够有效区分单碱基错配序列,具备优异的检测特异性。对临床血清标本进行回收实验,得出该方法的回收率在98.48%-103.16%区间内,初步证明该方法的具有良好的实际应用能力。
  结论:
  本研究结合催化茎环自组装的高效性和高特异性,利用2.氨基嘌呤在单链中能发出强烈荧光而在双链中荧光信号猝灭的特性,初步创建出一种无酶、免标记的miRNA荧光快速检测新方法。该方法可检测低至1nM的miRNA-21,能识别低至一个碱基差异的miRNA,展现出了良好的检测特异性,同时该方法还具备良好的实际应用能力,在临床血清标本miRNA定量分析方面具备潜在的实用价值。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盐酸氟桂利嗪预防治疗前庭性偏头痛(VM)眩晕发作的疗效及影响其预防治疗疗效的因素。  方法:  选取临朐县人民医院以眩晕为主要症状收治的84例VM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A组(研究组)和B组(对照组),各42例,A组给予氟桂利嗪10mg,每日睡前口服,在眩晕发作时候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12mg,3次/d,持续用药48小时;B组仅在眩晕发作时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12mg,3次/d
背景和目的:癫痫是神经系统常见病之一,WHO(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估计全世界癫痫的患病率为8‰。癫痫发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了医疗保健的经济负担。癫痫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较一致的观点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失平衡。以往简单地认为癫痫的发生是中枢内Y-氨基丁酸能抑制作用减弱或缺乏的结果。然而目前研究发现在癫痫发病过程中以GABA为代表的抑制机制存在增强效应。从宏观角度,受“泄洪”
学位
白血病(leukemia)是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是小儿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亦是儿童时期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小儿白血病90%以上为急性白血病,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约占2/3。近20年来,小儿急性白血病的治疗有了很大进展,尤其是ALL,其5年无事生存率(EFS)达到70%~80%。目前为止,白血病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化疗。然而部分患者在初始治疗便对化疗药物不敏感或经历了初始有效的治疗后
背景与目的:  Stargardt病是最常见的青少年黄斑发育不全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罕见显性遗传。研究显示,ABCA4基因与STGD密切相关,但不同患者中ABCA4基因的突变位点不同。本研究对河南省3组Stargardt病家系进行ABCA4基因突变位点分析。  资料与方法:  我们从3个家庭的12名成员收集外周静脉血,分别从先证者样品种提取基因组DNA,构建基因组文库并捕获和富集主要致病基
学位
研究背景和目的:  中暑(heatstroke,HS)是指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中,机体的适应性调节功能受损导致的一种急性高危疾病。其特点为核心体温快速升高超过40℃,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热痉挛、热晕厥、热衰竭,严重者进展为重症中暑。中暑尤其是重症中暑,救治难度大,存活率低,重症中暑可在短期内迅速发展为MODS(多脏器功能不全)甚至死亡,死亡率高达10%~50%。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中
学位
目的:  一、回顾性分析病理I期NSCLC患者行全腔镜肺叶切除术和开胸肺叶切除术的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和无病生存时间(Disease Free Survival,DFS);  二、回顾性分析探索VATS肺叶或肺段切除术患者的RNs、LNR、LNS和淋巴结状态对临床I期NSCLC患者生存预后的影响;  三、探索性研究分析Ⅰ期肺腺癌术后患者中EGF刚KRAS突变的预后意
研究背景:  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是神经科常见危重症,具有高发病率与致死率的特点。脑水肿及其导致的颅高压、甚至脑疝是SE患者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癫痫持续发作可引起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Hier,BBB)的破坏及血管源性脑水肿,而BBB破坏可进一步恶化癫痫发作。脑水肿是加重癫痫发作及影响SE预后的重要因素。  脑水肿的形成按以下三个事件顺序发生:
学位
目的: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AS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内皮功能障碍被认为是促进其形成的重要因素。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是新近发现的具有多效生物学功能的新型RNA分子,能够在多种层面上调控基因的表达。研究表明,lncRNAs在内皮和平滑肌细胞功能活动中起关键调节作用,提示ln
目的: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作为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是导致肿瘤相关死亡的主要肿瘤类型,严重危及人们的生命健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了酒精摄入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但相关机制至今仍未明确。本研究将主要探究乙醇刺激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相关分子机制,为阐明酒精相关结直肠癌的发病和转移机制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方法:  1.乙醇激活TGF-β/SMA
学位
TNM分期一直是肿瘤诊断、治疗和预测预后的基础。但这种肿瘤分期标准只提供了根据解剖学的预后信息,没有涉及越来越多的肿瘤预后相关的分子信息,因而不能完全预测肿瘤治疗疗效。TNM分期相同的患者之间生存期也存在明显差异。我们分别从早期和晚期两部分肺癌患者中进行预后因素的研究和机制探索。  第一部分 早期惰性肺腺癌的全外显子测序及免疫组库测序研究  目的:找到可以预测早期惰性肺腺癌预后的生物标志物。方法: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