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被称为我国传统报业的转折之年,这一年受到新媒体的冲击我国报业的跌幅为10年之最,报业的影响力也开始下降。到2010年传统报业衰退现象愈加明显,报刊的广告收入和发行量呈现断崖式的跌落。根据《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2016)》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各类报纸的零售总量较之2014年下降了41.14%,其中都市报等城市生活服务类报纸下滑幅度最大,于此同时传统报业的市场萎缩和人才流失的困境更加严重。2009年8月《中华新闻报》刊登停刊清算公告,成为第一家倒闭的中央级报纸。《中华新闻报》于1993年创立,曾被称为“媒体中的媒体,新闻中的新闻”,其行业及社会影响力非同一般。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华新闻报》以经营不善,严重资不抵债,无法继续正常出版为由正式停刊。此后,每年都会有数家报纸停刊,2014年元旦发行了十五年的《新闻晚报》正式停刊。《国际先驱报》和《京华时报》在2016年底和2017年初也相继停刊。与之相伴的是报纸从业的人员流失严重。2014年供职于《三联生活周刊》的朱伟正式离开该杂志。2015年,曾任《南方都市报》总经理的陈朝华也在离职后,任职搜狐副总裁及搜狐网总编辑。报纸停刊,报业高级人才“出走”,似乎更加印证了报业“衰亡”是大势所趋。本文认为,虽然在新媒体的冲击下,我国各类报业出现不同程度的衰落趋势,但对报纸“衰亡”的预判并不客观,“衰退”不等于“死亡”,相反,对于我国报业来说,这更像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考验。但报业“衰亡论”的说法确实为报业工作者敲响了警钟,适应社会发展,结合政府政策,积极进行媒介融合,找到一条适合现阶段报业发展的新的运营模式迫在眉睫。纵观近几年我国报业发展,在行业一度“叫衰”的情况,社区报作为一种较新的报业形态备受行业关注,各大报业集团甚至将社区报视为报业发展的又一个“春天”。本文对社区报相关学术著作进行梳理,并通过在社源(北京)文化有限公司社区报的实际调研,发现社区报作为舶来品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除遵循基本的新闻原则之外更加具有功能性和建设性。在适应当前的媒介环境方面,社区报可以“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既能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又可以与新媒体实现有效融合,同时社区报又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利用自身独特的运营方式,促进基层政府与居民更好地沟通,在问政于民的过程中,助力政府职能的转变。本文从以下方面展开论述:首先,对我国报业衰落的现象进行分析,指出社区报可以作为新的报业形态为报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其次,分析我国社区报的环境和发展现状。再次,以社源(北京)文化有限公司为对象进行研究,对其创新理念和运营方式进行分析总结。最后,说明该公司的社区报运营模式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可推广性。本文之所以选择社源(北京)文化有限公司作为个案研究对象,是因为该公司自2007年成立至今已对社区报进行了十年的探索,现公司社区报发行种类多达60余种,是全国最大的社区报内容供应商。该公司社区报创办过程中充分发挥社区报的优势和功能,有很高社会认可度,其运营模式也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