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法、疏肝法改善超促排卵小鼠子宫内膜容受性与调控MAPK家族信号通路的关系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bluelpo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补肾法、疏肝法对超促排卵小鼠围着床期子宫内膜VEGFR-2及其下游血管生成MAPK家族信号通路的影响,以探讨两种方法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作用机制和环节之异同。  方法:将240只动情周期正常的雌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补肾组、疏肝组,每组各60只。除正常组外,各组建立控制性超促排卵小鼠模型。补肾组、疏肝组分别从造模第1天开始灌胃补肾助孕方混悬液和逍遥丸混悬液。模型组和正常组给予同等剂量蒸馏水灌胃,连续11天。正常组于动情期,模型组、补肾组、疏肝组于注射HCG日,按雌:雄=2:1比例合笼饲养。次日晨见阴栓记为孕1d,各组孕鼠分别于孕2d、3d、4d、5d、6d取材,通过放射免疫法检测小鼠血清中雌二醇(E2)、孕酮(P)含量;采用HE染色观察小鼠子宫内膜厚度及形态学变化;扫描电镜观察小鼠子宫内膜胞饮突的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子宫内膜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微血管密度(MVD)、VEGF、VEGFR-2、PCNA、CyclinD1、MMP-9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子宫内膜ER、PR、PCNA、CyclinD1、MMP-9、VEGF、VEGFR-2及其下游血管生成相关分子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VEGF、VEGFR-2、PCNA、CyclinD1、MMP-9mRNA表达;统计比较各组小鼠阴栓率、妊娠率及胚胎着床数。  结果:  1.各组小鼠阴栓率、妊娠率及胚胎着床数: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阴栓率、妊娠率均下降,胚胎着床数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补肾组、疏肝组阴栓率、妊娠率均提高,且胚胎着床数增加;补肾组阴栓率、妊娠率及胚胎着床数较疏肝组增加,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2.围着床期各组小鼠雌孕激素及其受体水平比较:各组小鼠随着妊娠天数的增加,血清E2、P值逐渐升高。孕第2、3、4、5、6天: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E2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疏肝组血清E2值升高。孕第3、5天补肾组血清E2值高于疏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天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孕第2、3、4、5、6天: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P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疏肝组血清P值升高;补肾组与疏肝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ER、PR蛋白表达主要定位于小鼠子宫内膜腺体、间质的胞浆中。孕第2、3、4、5、6天: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ER、PR蛋白表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疏肝组ER、PR蛋白表达升高;补肾组与疏肝组之间比较表达无明显差异。  3.围着床期各组小鼠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各组小鼠随着妊娠天数的增加,子宫内膜逐渐增厚。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孕第2、3、4、5、6天子宫内膜厚度均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疏肝组孕第2、3、4、5、6天子宫内膜厚度均显著增加;补肾组与疏肝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围着床期各组小鼠子宫内膜形态学变化。HE染色显示:正常组:小鼠随着妊娠天数的增加,子宫内膜逐渐增厚;腺体数量增多,腺腔变大、弯曲,腺腔分泌物增多;间质疏松水肿,基质细胞增大,在孕第4天后宫腔逐渐闭合,基质细胞增殖分化成蜕膜细胞。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子宫内膜较薄且发育不良,腺体少而小,腺腔扩张不明显,腺腔分泌物较少;间质疏松水肿,相对致密,部分小鼠子宫内膜呈现腺体与间质发育不同步,间质呈分泌期改变而腺体发育仍为增生期。补肾组、疏肝组内膜发育与正常组接近,优于模型组,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  5.围着床期各组小鼠子宫内膜胞饮突的变化。胞饮突主要分布于子宫内膜腺体开口处。正常组:孕第3天,部分子宫内膜细胞表面形成一些膜状突起,突起表面有微绒毛覆盖,绒毛短,稀疏,为发育中的胞饮突;孕第4天子宫内膜表面有大量均匀分布、边界清楚的膜状突起,表面光滑,无微绒毛覆盖,为完全发育的胞饮突;孕第5天胞饮突表面皱缩,凹陷,微绒毛重新出现,为退化的胞饮突。模型组:孕第3天,胞饮突凸起较正常组明显,微绒毛较短较稀疏,发育较正常组提前;孕第4天,子宫内膜胞饮突数量较正常组减少,表面皱缩,大小不一,整体发育不同步,未见完全发育的胞饮突,提示胞饮突发育提前;孕第5天胞饮突皱缩较正常组明显,微绒毛较少。补肾组、疏肝组:孕第3天,膜状突起出现,表面覆有微绒毛;孕第4天为完全发育的胞饮突,较模型组表面相对饱满、分布相对均匀;孕第5天胞饮突发育与正常组接近,为退化的胞饮突。  6.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VD在不同分组之间的比较:CD34为血管密度标志物,表达于子宫内膜血管内皮细胞,用于测定MVD。孕第2、3、4、5、6天: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MVD明显下降;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疏肝组MVD显著增加;与正常组比较,补肾组、疏肝组MVD降低。孕第6天,补肾组MVD高于疏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7.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VEGF、VEGFR-2、PCNA、CyclinD1、MMP-9蛋白定位。VEGF、VEGFR-2蛋白在围着床期小鼠子宫内膜的表达在空间上高度一致,主要定位在子宫内膜腔上皮、腺上皮细胞、间质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中;PCNA蛋白表达主要定位在子宫内膜腔上皮、间质细胞核内,腺上皮细胞核有少量表达;CyclinD1主要表达于子宫内膜腔上皮、腺上皮的细胞核中,间质细胞核内表达较弱;MMP-9在子宫内膜的腔上皮、腺上皮及间质细胞浆中均有表达。  8.VEGF、VEGFR-2、PCNA、CyclinD1、MMP-9蛋白及其mRNA时序表达规律。孕第2天VEGF、VEGFR-2、PCNA、CyclinD1、MMP-9蛋白及其mRNA表达较低,之后逐渐上升,于孕第4天达到峰值,与其他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之后表达逐渐下降。  9.VEGF、VEGFR-2、PCNA、CyclinD1、MMP-9蛋白及其mRNA表达结果在不同分组之间的比较。孕第2、3、4、5、6天: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子宫内膜VEGF和VEGFR-2蛋白及其mRNA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补肾组、疏肝组VEGF、VEGFR-2蛋白及其mRNA表达明显升高。但与正常组比较,孕第2、4、5、6天,补肾组、疏肝组VEGF蛋白及其mRNA表达降低,孕第3、4、5、6天补肾组、疏肝组VEGFR-2蛋白及其mRNA表达降低。孕第6天补肾组VEGF、VEGFR-2蛋白及其mRNA表达高于疏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天补肾组与疏肝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孕第2、3、4、5、6天: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子宫内膜PCNA蛋白及其mRNA表达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补肾组、疏肝组PCNA蛋白及其mRNA表达明显增多。孕第2、3、6天,补肾组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孕第4、5天补肾组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孕第2、3、4、5天补肾组PCNA蛋白及其mRNA表达均高于疏肝组。孕第2、3、4、5、6天: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子宫内膜CyclinD1蛋白及其mRNA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补肾组、疏肝组CyclinD1蛋白及其mRNA表达明显升高;补肾组、疏肝组低于正常组,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孕第2、3、4、5、6天: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子宫内膜MMP-9蛋白及其mRNA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模型组相比,补肾组、疏肝组MMP-9蛋白及其mRNA表达明显升高。孕第2、3、4、5天补肾组低于正常组,孕第2、4天疏肝组低于正常组,孕第2、3、4、5天疏肝组高于补肾组。孕第6天,补肾组、疏肝组、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10.Western Blot法检测VEGFR-2下游MAPK家族信号通路蛋白表达。孕2、3、4、5、6天: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p-ERK、p-P38、p-JNK蛋白表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补肾组p-ERK、p-P38、p-JNK蛋白表达升高;疏肝组p-P38、p-JNK蛋白表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疏肝组p-ERK表达增强,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疏肝组p-ERK蛋白表达较补肾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1.VEGF参与胚泡着床且在围着床期表达具有时空特异性,可作为子宫内膜容受性评价指标。  2.控制性超促排卵降低围着床期小鼠血清E2、P水平,影响ER、PR表达,使子宫内膜腺体与间质发育不同步,胞饮突发育提前,下调VEGF及其受体,降低微血管密度,影响VEGFR-2下游MAPK家族3条信号通路,降低通路活性,减少磷酸化ERK、P38、JNK的表达,下调通路下游目的基因PCNA、CycinD1、MMP-9的表达,影响子宫内膜血管生成,降低子宫内膜容受性,导致妊娠率、着床率降低。  3.补肾法、疏肝法通过改善超促排卵小鼠血清E2、P水平及ER、PR表达,改善子宫内膜形态及胞饮突发育,上调VEGF及其受体,改善微血管密度,调控VEGFR-2下游MAPK家族3条信号通路,增加通路活性,提高磷酸化ERK、P38、JNK的表达,促进通路下游目的基因PCNA、CycinD1、MMP-9的表达,促进细胞增殖迁移,有利于子宫内膜血管生成,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从而提高小鼠妊娠率和着床率。  4.补肾法促进磷酸化ERK表达优于疏肝法;补肾法在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加速血管生成,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方面优于疏肝法;疏肝法在水解细胞外基质(ECM),促进细胞迁移,促进血管生成,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方面优于补肾法。
其他文献
【目的】  1.观察宁肺平喘汤治疗COPD稳定期肺脾气虚证患者前后的中医症状积分、肺功能、CTA分值、mMRC分级分值变化。  2.评估宁肺平喘汤治疗COPD稳定期肺脾气虚证患者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就如何在初中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提高效率作了大胆的探索,现借此平台畅谈肤浅体会,以供同仁斧正.  一、温故知新,欲进先退  学生的认知过程一般是循序渐进和螺旋式上升的,尤其是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只有让学生走出形象思维的峡谷,才能逐步培养学生善于分析问题和科学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管是小学数学,还是初中数学,前后知识点之间都有千丝万缕的联
沈浩同志在任小岗村第一书记6年时间里,一心为了小岗村的发展,他勤奋敬业和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位党员和领导干部认真学习。一、学习沈浩勤奋敬业精神沈浩从2004
有些物理题,同学们因不能灵活应用数学知识或不能灵活变通物理知识,要么解题无法切入,要么解题半途而废,同学们称这种题“无解”.解“无解”题关键在于挖掘隐含条件,找准突破口,巧妙的进行数理搭桥.  一、条件不足挖掘条件  例1 由密度为ρ1和ρ2的两种金属组成的边长为a的立方体合金,将它们放在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强为p,求两种金属的体积比.  评析:本题由物理知识列出  例2 如图1,将一水平放置的粗细
目的通过观察比较黄连、生地及其配伍含药血清对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3T3-L1脂肪细胞脂联素(Adiponectin)、瘦素(Leptin)、抵抗素(Resistin)的分泌及mRNA表达的影响,从脂肪细胞因子角度探讨黄连、生地及其配伍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并通过比较黄连、生地及其配伍对上述脂肪细胞因子作用的选择性或协同性,揭示黄连生地药对的配伍原理。方法第一
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人李政道也曾说过:“什么是学问?就是要学会怎样问,就是要学会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是新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一,近年来各地中考试卷普遍加强了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根据试题中给出的条件,结合自己的理解,选择合适的条件,提出一些与物理知识相关的问题,自行解答,并进行必要的说明或计算;这类题目一般比较开放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理念,也是中考命题紧紧把握的一个方向,近年中考中较多地出现了涉及生产生活和社会热点的说理题,以此考查学生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物理说理题也就是简答题,有些学生在答此类题时,由于答不到关键点上,或不会组织语言等,答不圆满,得分率不很高,要想圆满地解答问题,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1)审题时要审清题意,清楚题目涉及的物理现象和过程,明
一、论述题的特点  论述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叙述能力.要求学生对所问的问题依据有关的物理概念、物理原理和物理规律作出正确的回答,而且要求学生回答问题力求言简意赅,能理顺问题的纲目,用较完美的物理术语答出题目中需展示的知识要点,论述题的特点是.  1.突出概念理解  这类论述题能够反映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的理解水平.  2.知识异同辨析  这类论述题能够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它要求学生能对
物理计算是通过物理定律、公式的运用,对题目给的物理量进行数据运算,其功能是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技巧.一般来说,物理计算中的每个物理量有着它特定的含义,不再是无意义的数字,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判断,才能得到正确结论;另一方面,物理计算过程还伴随着运算技巧与合理方法的应用,从而减小数据运算的难度.现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