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南-榆科地区位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陷深县凹陷的东南部,本区的油气成藏条件较好,但是采出程度不高,大多比较有利的构造圈闭也已被钻探,研究区内断裂系统多且复杂,储层非均质性较强;沙一段是研究区内烃源岩主要的发育层段,但该层砂体的横向变化比较大,其叠置规律也比较复杂,这些都使本区的地质研究任务较为艰巨。因此,有必要更加深入且详细地研究深南-榆科地区沙一段储层,这对下一步的勘探开发任务具有指导性的意义。本文以层序地层学、石油地质学以及各个相关学科为理论指导,充分利用现有数据,如研究区域的钻井取心、测井曲线、地震数据及薄片分析化验资料,结合该区以往的研究成果与地质背景,用由点及线(从单井到剖面)、以线成面(剖面闭合成平面),面再组成空间区域(平面组成三维空间)这种研究思路,对深南-榆科地区沙一段地层、沉积、储层以及相关内容进行研究,且对有利区作出了预测。由测井曲线及旋回特征、岩心精细观察结果综合分析,初步确定沙一段地层界线,再利用地震剖面反射特征,井震结合来校对地层界面;在整个工区和密集井区,建立连井骨架剖面,全区闭合性地划分地层、油组,最终将沙一段划为I、II、III、IV油组。综合分析各个沉积相标志、沉积构造特征等,可识别出工区内曲流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相三种相类型;前两者均只发育前缘亚相,亚相类型下均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五种微相类型;而湖泊相则发育半深湖以及滨浅湖亚相,其中又发育浊积体、滩砂以及湖泥微相。通过对岩心观察、薄片分析、含油性、物性资料研究可知,工区内沙一段主要发育岩屑质长石砂岩、长石砂岩以及长石质岩屑砂岩,总体具有比较低的成分成熟度。研究区中的粒间溶孔发育最多,其次为粒间原生孔,主要发育的吼道类型为微喉道以及片状喉道,孔隙结构较为复杂,渗流能力一般,孔隙度大多为中-低级别,渗透率大多为中-低级别。沙一段经历了增加孔隙与喉道、提高渗透性的溶蚀作用,还有使孔渗能力降低的压实作用、影响储层物性的胶结作用,成岩阶段和成岩演化表明,工区的沙一段整体处于中成岩A阶段。针对储层物性以及结构特征,优选沉积微相类型、泥质含量、孔渗、砂体的厚度这五个参数,以K-means聚类法为指导,综合评价研究区储层。将研究区储层划分为I类,占钻遇砂体的18.9%,II类,占13.48%、III类,占16.25%、IV类,占51.37%,同时优选出沙一段II油组的泽古3井区、沙一段III油组的泽69与榆15井区、沙一段I油组的榆15井区为1类有利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