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以来,我国进入了新一轮产能过剩的高峰,为了治理产能过剩问题,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政策实施的效果不明显,不但未能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反而陷入了“越调控,越过剩”的窘境,从而引起了社会各界对产业政策与产能过剩关系的激烈探讨。四川省近年来也出现了产能过剩问题,《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意见》(川府发[2010]15号)文件相关数据显示,本省内钢铁、煤炭、水泥、多晶硅、平板玻璃、风电等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情况,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十分严重。为了化解产能过剩,四川省2009年以来发布了十余份相关政策文件,“强制淘汰”、“行政审批”等字样被多次提及,可见政策力度非常大。四川省作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桥头堡,其产能过剩问题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很有必要对四川省产业政策与产能过剩关系进行研究。本文以四川省30个细分行业以及化工行业1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查阅文献、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描述性统计和计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四川省产能过剩情况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分析了四川省产业政策与产能过剩的关系。 本文首先查阅了大量关于产业政策与产能过剩关系的文献,对相关理论进行归纳总结,然后梳理了近年来四川省化解产能过剩政策的具体内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产业政策与产能过剩关系的相关假设。之后,本文选取了2006-2014年包含四川省30个细分行业有关指标的面板数据,使用边界生产函数法测算得到各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数据,结合各行业产品销售率变化情况判断存在产能过剩的行业,并对四川省产能过剩情况进行了分析。随后本文把从时间上引入的虚拟变量、税收偏离度作为产业政策的代理变量,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对产业政策与产能过剩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从行业性质、国有资产比例、市场集中度三个方面分析了产业政策影响产能过剩的异质性。本文还选取了化工行业12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从微观层面分析产业政策与产能过剩的关系。本文在理论分析和计算得到微观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基础上,以产业政策虚拟变量、综合税率、政府补贴作为产业政策代理变量,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产业政策对产能过剩的影响,然后本文基于DID模型对产业政策实施的净效应进行了测算。 本文使用边界生产函数法计算得到各行业的产能利用率,结合相关标准判断分析发现四川省有14个行业在整体上出现了产能过剩问题,占所有行业的比例达到46.7%,且重工业行业的过剩情况明显高于轻工业。在产业政策实施之前的第一阶段(2006-2008年),存在产能过剩的行业同样为14个,其中电力、黑色金属采矿、煤炭开采、有色金属采矿、造纸等8个行业为判断为“强过剩”,表明产业政策实施之前产能过剩情况十分严重。 本文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模型从宏观层面实证发现,产业政策与产能过剩程度显著为负,实施产业政策从整体上使产能利用率升高了0.11,表明产业政策在短期内有效缓解了产能过剩情况。从产业政策影响产能过剩的异质性分析发现,产业政策实施效果会通过行业性质、国资比例、市场集中度产生不同的影响,产业政策在重工业中实施效果明显好于轻工业,国资比例越高、市场集中度越高产业政策化解产能过剩效果越好。但税收偏离度与产能过剩程度关系显著为负,表明政府实施的税收优惠政策反而会加剧产能过剩程度,税收偏离度每下降一个单位使产能利用率整体下降了0.07。 与宏观层面实证有所不同,通过建立普通面板模型分析发现化工行业产业政策与产能过剩程度不显著,但系数符号为负,这表明产业政策实施的效果不明显。虽然化工行业综合税率、政府补贴与产能过剩程度也不显著,但从其系数符号同样说明税收优惠、政府补贴有加剧产能过剩的可能性。进一步建立DID模型测算产业政策的净效应发现,化工行业产业政策实施的净效应显著为负,相比于没有实施相关政策的西南其他省(市),产业政策的实施在整体上使化工行业产能利用率下降了0.27。 基于实证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以下政策建议:合理选择产业政策工具,避免税收优惠、专项补贴等政策扭曲市场要素价格;产业政策的实施不仅要在宏观上整体把握,更要深入分析微观主体对政策的反映;把握产业政策与市场竞争的发展规律,对于不同行业应有所区别;以市场作为化解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减少政府的不当干预,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