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黏膜肠化生及异型增生中医证候与分子标记物相关性分析

来源 :中国中医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sb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胃癌(gastric cancer,GC)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是全球第3位常见癌症死亡原因。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被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疾病,而不完全型肠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及异型增生(dysplasia,Dys)被定义为胃癌前病变(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s,GPL),WHO(2019)分类又将Dys分为低级别异型增生(low-grade dysplasia,LGD)和高级别异型增生(high-grade dysplasia,HGD),早期发现并干预GPL可有效阻止胃癌的发生发展,降低其病死率。目前西医学对GPL主要以内镜随访及手术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主要以根除幽门螺杆菌(Hpylori,Hp)及对症治疗为主,缺乏内科系统治疗,且无法逆转IM及Dys等病理改变。现中医药干预GPL的研究逐渐增多,多数研究证实中医药通过整体调节、辨证论治的治疗方案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逆转其病理改变,发挥其多靶点治疗的优势。中医证候的准确性、规范化及标准化是中医药推广及其疗效评判的前提,因此,如果将中医证候与病理组织学变化及分子标记物相联系,寻求其分布特点及相关性,将有助于提高辨证的准确性,从而使其临床疗效结果得到重复性检验及国内外的广泛认可。研究目的1.本研究通过收集GPL患者中医四诊资料信息,总结中医证候及其分布特征。2.探讨中医证候与病理组织学及分子标记物之间的相关性,辅助识别高风险的GPL患者,为其临床监测及治疗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门诊、住院部及内镜中心,并经内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明确诊断为CAG伴IM、Dys患者,收集其基本信息、填写证候评价表,由有经验的高年资胃镜医师及病理医师填写胃镜评价表及病理评价表,并由病理科专业医师完成相应病理免疫组化,观察黏蛋白标记物MUC2、MUC5AC、MUC6、CD10,基因编码蛋白SOX2、CDX2,增殖相关抗原Ki-67的表达情况。构建数据库并将数据整理录入,进行相应的统计学分析,分析GPL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分析胃癌前病变的分子标记物特点,总结各证候病理组织学特征及分子标记物表达特性。研究结果1.研究病例分布情况(1)纳入病例情况:本次研究共纳入216例患者,所有患者均以CAG为其背景病变。(2)一般人口学:男性107例(49.54%),女性109例(50.46%);年龄分布在31-7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7.53±9.94岁,女性平均年龄高于男性(p>0.05);平均 BMI 为 23.45±2.88,男性(24.33±2.71)>女性(22.58±2.78)(p<0.05)。(3)IM程度分布:轻度IM 122例(56.48%)>中重度IM 94例(43.52%);IM部位分布:轻度胃窦部IM 93例(43.06%)>中重度窦体部IM 36例(16.67%)>中重度胃窦部IM 58例(26.85%)>轻度窦体部IM 29例(13.43%);IM分型分布:不完全型IM 119例(55.09%)>完全型IM 97例(44.91%);Dys程度分布:无Dys 141例(65.28%)>LGD75例(34.72%);Hp感染情况分布:Hp阴性189例(87.50%)>Hp阳性27例(12.50%)。(4)中医证候分布:脾胃虚弱(寒)证54例(25.00%)>脾胃湿热证47例(21.76%)>胃络瘀血证37例(17.13%)>肝胃郁热证34例(15.74%)>肝胃气滞证27例(12.50%)>胃阴不足证17例(7.87%);虚实证候分布特征:实证145例(67.13%)>虚证71例(32.87%)。(5)分子标记物阳性表达率:MUC2阳性率96.30%,MUC5AC阳性率88.89%,MUC6阳性率87.50%,CD10阳性率57.41%,CDX2阳性率96.00%,SOX2阳性率4.00%,Ki-67阳性率82.67%。2.一般资料分布(1)性别:LGD中男性>女性(p=0.05);脾胃湿热证中男性>女性(p<0.05);胃阴不足证中女性>男性(p<0.05)。(2)年龄:各病理改变及各中医证候在年龄的分布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BMI:轻度IM>中重度IM(p<0.05);脾胃湿热证患者BMI>非脾胃湿热证患者(p<0.05)。(4)Hp感染:脾胃湿热证与非脾胃湿热证在Hp分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证组Hp阳性率(15.86%)>虚证组(5.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与肠化生(1)IM程度:在轻度IM患者中,以脾胃虚弱(寒)证为主,脾胃湿热证、肝胃郁热证、肝胃气滞证、胃络瘀血证次之,胃阴不足证占比最少;在中重度IM患者中,以胃络瘀血证占比最高,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寒)证、肝胃郁热证、肝胃气滞证次之,胃阴不足证占比最少。脾胃虚弱(寒)证在轻度IM(68.5%)分布高于中重度IM(31.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络瘀血证在中重度IM(64.86%)分布高于轻度IM(35.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虚证在轻度IM(67.61%)分布高于中重度IM(32.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IM范围:轻度IM中胃窦及窦体部均以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证为主,胃阴不足证最少;中重度IM中胃窦及窦体部均以胃络瘀血证为主,脾胃虚弱(寒)证、脾胃湿热证、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次之,胃阴不足证最少;轻、中重度IM各病变范围均以实证为主。各中医证候在病变范围的分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分子标记物表达情况4.1黏蛋白指标(1)黏蛋白指标与IM:随着IM由轻度发展至中重度,MUC2、CD10阳性率逐渐升高,而MUC5AC、MUC6阳性率则呈现下降趋势,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从病变范围看,在轻度IM组中,CD10在胃窦部阳性率(46.24%)<窦体(68.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黏蛋白指标与中医虚实证候:中医虚实证候与黏蛋白MUC2、MUC5AC、MUC6、CD10阳性表达无明显相关(p>0.05)。4.2 基因编码蛋白(1)基因编码蛋白与IM:随着IM程度的加重,CDX2表达上调,SOX表达则呈下调趋势。(2)基因编码蛋白与中医证候:CDX2、SOX2阳性表达与中医证候之间无明显相关(p>0.05)。4.3 增殖相关抗原Ki-67(1)Ki-67与IM:轻度IM组Ki-67阳性率(80.95%)<中重度 IM 组(84.85%),但分析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2)Ki-67与中医证候:Ki-67阳性表达与中医证候之间无明显相关(p>0.05)。5.肠化分型与相关因素分布情况在纳入的216例患者中,不完全型IM患者119例(55.09%),完全型IM患者 97 例(44.91%)。(1)Hp感染情况:完全型IM患者Hp阳性率(15.46%)高于不完全型IM(10.08%),但两组间经分析无统计学差异(p>0.05)。(2)IM程度:不完全型IM组在轻度、中重度IM组的占比均高于完全型IM组,但两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是否伴有Dys来看,不完全型IM组在LGD中的占比(73.33%)明显高于完全型IM(26.67%),经分析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黏蛋白表达情况:MUC2、CD10在完全型IM组中阳性表达率>不完全型IM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UC5AC、MUC6在不同肠化分型组别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基因编码蛋白表达:完全型IM组患者CDX2阳性表达率(100%)>不完全型IM组患者(94.55%),而SOX2表达与CDX2结果基本相反。(5)中医证候:本研究中发现不同IM分型中证候分布无明显差异,均以脾胃虚弱(寒)证、脾胃湿热证为主,胃阴不足证占比最少。6.异型增生与相关因素分布情况在纳入的216例患者中,伴有LGD的患者75例(34.72%),无Dys的患者为141例(65.28%)。(1)Hp感染情况:在75例Dys患者中,LGD患者的Hp阳性率(18.44%)明显<无Dys的患者(1.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IM程度:LGD在中重度IM组的占比(35.11%)>其在轻度IM组中的占比(34.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IM范围来看,LGD在轻、中重度IM两组中均以胃窦部为主,其中轻度IM组中,胃窦部病变占比(39.8%)>窦体部(1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IM分型来看,LGD在不完全型IM中占比(46.22%)显著高于完全型IM(20.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分子标记物:MUC2、MUC5AC、MUC6及CD10在LGD组中的阳性率均低于无Dy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LGD组内中医证候分布为:脾胃虚弱(寒)证>肝胃郁热证>肝胃气滞证>胃络瘀血证>脾胃湿热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弱(寒)证与非脾胃虚弱(寒)证相比,在Dys分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胃湿热证与非脾胃湿热证在Dys分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GD组在虚证中的占比(47.89%)明显高于实证(28.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1中医证候分布特征(1)一般因素:胃阴不足证以女性居多,脾胃湿热证以男性为主;脾胃湿热证患者BMI>非脾胃湿热证患者;Hp感染以脾胃湿热证/实证为主。(2)中医证候与病理组织学:轻度IM及LGD患者均以虚证居多,尤以脾胃虚弱(寒)证为主;中重度IM中以实证居多,尤以胃络瘀血证为主。(3)中医证候与分子标记物:MUC2、MUC5AC、MUC6、CD10、SOX2、Ki-67 在实证阳性表达率>虚证,CDX2在虚证中阳性表达>实证,但无明显相关性。1.2肠化分型与各因素的相关性MUC2、CD10在完全型IM组中阳性表达率更高;Ki-67在不完全型IM组中阳性表达率更高。1.3异型增生与各因素的相关性(1)广泛窦体部IM及不完全型IM是Dys的危险因素;(2)LGD中,MUC2、MUC5AC、MUC6及CD10的阳性表达均低于无Dys组。不足与展望本研究为单中心横断面研究,样本量小,各病理组织学类型分布不均匀,无法系统、全面地反映疾病进展过程中的客观变化。后期可扩大样本量,增加随访,建立专病的长期随访数据库,追踪动态病情,探索其演变规律。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1.观察和评价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痛经患者的中医慢病管理效果。2.观察和评价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生育情况的中医慢病管理效果。研究方法1.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痛经的中医慢病管理研究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纳入以缓解EMs痛经为管理需求的患者。运用互联网EMs慢病管理工具建立健康档案,从疾病情况、中医症状、心理情况、认知行为方式方面综合评估;结合患者意愿及中医辨证分型从生物医学管理、认知行为干预、心理
研究背景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上非常常见的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在消化内科疾病中占有较高的比例。近些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精神压力的提高,FD的发病率整体呈上升趋势。本病发病因素以及病理机制复杂,目前尚未阐明;治疗上,西医仍以对症治疗为主,虽有一定疗效,但其容易反复,且副作用较多。中医根据FD的主要症状特点,将其归属于“胃脘痛”、“痞证”等范畴,认为本病
研究背景缺血性心脏病一直是全球范围内引起致残的最主要原因和致死的首位原因。缺血再灌注损伤是造成该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典型表现之一就是心律失常。因此,寻找一种预防改善缺血再灌注所引起的心律失常具有重要价值。针刺在预防和治疗疾病中发挥着积极的意义。临床研究证实,对于心肌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针刺能够达到改善的效果;同时,针刺能够明显的抑制心律失常的发生。基础研究也表明,针
本论文结合当今人们的饮食习惯和养生需求,运用中医学传统研究方法,在整理金元时期食疗相关著作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总结归纳、分析比较、分类对比的理论研究方法,对金元时期食疗理论进行系统研究。本论文从食疗的概念开始,对历代食疗理论的发展进行梳理,总结金元以前食疗理论特点的基础上对金元时期食疗理论进行研究。通过对影响金元时期食疗理论发展的政治、经济、社会因素分析,研究其发展的时代背景。本研究所选取的研
目的:通过观察小细胞肺癌(SCLC,Small-Cell Lung Cancer)患者的症状、舌脉、西医治疗、临床分期等情况,归纳SCLC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并分析与之相关因素的关系,为SCLC患者在证候规范化的前提下进行中医辨证论治和/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引。方法:按照病例纳入标准,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制定《小细胞肺癌临床证候观察表》,收集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于中国中医科学院
研究背景经络学说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学的临床实践,经络的客观存在与生物学内涵的研究是中医科研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上世纪中叶以来,国内外学者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观察到了经络的一系列生物物理特性,为经络的客观存在提供了证据。经络是难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因此经络的可视化研究是现代经络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是目前缺乏安全便捷可从体表直接观察的可视化技术,寻找新的可视化技术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只有真真正正的
炎症因子主要是由单核/巨噬细胞或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参与炎症或级联反应,包括IL-1β、1L-6、IL-8、TNF-α等。这些细胞因子参与机体多种疾病的炎症、感染和免疫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可引起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全身炎症级联反应综合征等。尤其在新冠肺炎中,这些炎症因子引起的细胞因子级联风暴因致死率高被人们广泛认知。然而,炎症反应是由多因子多靶点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级联网络,炎症调节网络是
目的2020年,乳腺癌已经成为全球最常见癌症,在新增癌症病例中占11.7%,对女性的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威胁。虽然随着检查手段和治疗手段的进步,乳腺癌患者的死亡率有所下降,但是当前的化疗等治疗手段仍有不足之处,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往往产生不良影响。大麻二酚是桑科植物大麻的非精神类活性成分,能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自噬、细胞周期阻滞、抗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调节肿瘤微环境、与化疗药物具有协同
中草药相关肝损伤(Herb induces liver injury,HILI),即发生肝损伤的原因与中草药有关,具体是指中药或天然药物及制剂导致的直接或间接肝脏损害。常常是导致中草药相关制剂研发失败、上市后被撤市或限制使用的重要原因,也是诱发肝脏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1],我国以中草药或其制剂引起的肝损伤受到广泛关注[2],因此正确认识中药肝损伤的作用机制十分重要。痔血胶囊的药物组成包括白鲜皮和苦
目的:采用荟萃分析的方法评价中药口服制剂治疗成年人功能性便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英文检索以“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rbal medicine”、“TCM”及functional constipation”为关键词,使用逻辑运算符“AND”和“OR”链接,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文检索以“中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