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能量高效MAC协议研究

来源 :河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i0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WSN)是一种多跳自组织无线网络系统,而能量有限性是WSN一个重要特征。媒体介入控制层(Media Access Control, MAC)直接控制节点如何接入信道,对WSN的上层协议和网络性能具有决定性影响,所以研究能量高效MAC协议对WSN具有较积极的意义。本文针对竞争类MAC协议存在的共性问题,分别对基于竞争的同步 MAC协议和基于竞争的异步MAC协议进行相关分析及研究。  针对基于竞争的同步MAC协议数据碰撞严重的问题,提出两种低碰撞的MAC协议:SA-MAC(Self-adaption Advertisement MAC)和SQ-MAC(Self-adaption QoS-aware MAC)。SA-MAC利用广播消息使相关节点在预约时隙唤醒进行工作,而与该时隙无关的节点进入睡眠。此外,该协议根据数据队列的实时情况设计了竞争窗口自适应机制和数据突发机制。  SQ-MAC通过交换控制帧为节点提供理论上无碰撞的预约时隙,缓解了SA-MAC无确认广播消息引起的发送节点竞争、接收节点失效等问题。该协议在实现网络低碰撞的基础上增加了服务感知功能,即在时隙预约过程中为高优先级业务提供更多的时隙;根据网络环境的变化为不同业务类型提供不同的自适应竞争窗口;采用虚拟多队列机制,设计一种相对公平的数据包调度机制。  同步类MAC协议具有良好的传输性能,但对一些能耗要求高的网络应用而言,低功耗的异步类 MAC更符合要求。为此本文针对基于竞争的异步MAC协议信道有效利用率低的问题,提出一种高信道利用率的MAC协议:H-MAC(High Utilization MAC)。H-MAC在低功耗侦听技术的基础上结合随机退避机制允许所有已唤醒的发送节点进行信道竞争。节点利用 ID编号实现随机唤醒,并对接收节点的唤醒时刻进行预测。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所提出 MAC协议的时延和能耗性能指标,并利用网络仿真软件 NS2进一步验证协议的性能。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SA-MAC和SQ-MAC降低了网络碰撞的概率。与 S-MAC、ADV-MAC相比,SA-MAC在提高递送率的同时,降低了能耗和时延。与S-MAC、DQ-MAC相比,SQ-MAC提高了网络性能,并使高优先级业务比与低优先级业务占用更多的网络资源,从而实现服务感知功能。H-MAC实现了 WSN的低功耗传输,并显著提高了信道的有效利用率。与 B-MAC、X-MAC、PB-MAC和 X-MAC/CA相比,该协议的递送率、时延、能耗等性能指标明显得到了优化。
其他文献
动态场景下运动目标的检测与跟踪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场合,从日益流行的智能视频监控、交通监视到军事领域的武器制导,都能看到目标检测与跟踪技术起着关键作用。背景建模、运
无轴承异步电机是基于磁悬浮轴承和传统交流电机定子结构的相似性,把磁悬浮轴承的悬浮绕组和传统交流电机的定子绕组共同绕制在定子槽内,在产生转子驱动力矩的同时,通过两套绕组
随着带式输送机逐渐向大运量、长距离和高带速方向发展,对带式输送机进行动态分析以及有效的控制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输送机运行时,张力过大会导致输送带拉伸变形甚至是
无线传感器网络,卫星网络,无线自组网等无线网络与传统有线网络的互联互通,形成了巨大、开放、复杂的异构网络系统。由于系统存在诸多异构特性,如带宽差异、不对称信道、无线网络
微反应系统具有过程强化、反应安全、易控制、数增放大等特点。传统大规模的并行微反应系统主要由微反应器和流体分配器构成。结合微反应器的特点,并在考虑生产产量和质量两个
IRMCK201是IR公司专门为交流永磁同步电机驱动开发的控制芯片。与使用通用MCU/DSP相比,可以简化系统设计,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然而由于伺服控制系统的复杂性以及IR公司技术支持的不足,要实现高性能的交流永磁同步电动机控制,必须深入分析和正确设置IRMCK201的各种参数。本文以110SFM-E02030三相交流永磁同步电动机(PMSM)为控制对象,通过对交流永磁同步电动机数学模型的分析及其
原子力显微镜(AFM)是一种广泛应用在纳米科技领域的表征与操作仪器。其发明及技术的革新在推动化学、材料、生物等纳米相关学科发展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AFM成像模式
随着航空航天事业和控制理论学科的发展,为便于对飞行器建模和控制等理论技术进行演示和验证,一种高性能的飞行仿真软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六自由度飞行器的运
人类应用指纹的历史开始于远古。指纹是最古老的身份证,早在6000年前人类就会利用指纹来代替签名。考古学家证实,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指纹作为身份鉴别的工具已经在我国开始应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太空探测、救灾防爆、海洋开发、家庭服务、教育教学、军事等领域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学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