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作为一种建筑

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nisb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无处不在、纪念碑式的图像在我们所处之处构建出了一个虚拟空间,而身处其中的我们亦被其消化在虚拟空间之中。比起以往的时代,如今的图像更具侵略性。因此,我们与图像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改变。图像所创造出来的虚拟性扭曲了我们对物理现实世界的感知,打破了物理空间的稳定性。在虚拟性的影响下,我们所处的真实世界日渐虚拟化。正如弗鲁萨所说,我们也变成了图像。本文深入探讨了图像的本质、图像建筑架构特征以及图像与我们的关系。
  首先,本文分析了已融入日常环境的图像建筑。由于图像始终处于流动和变化之中,由其构造的“软建筑(soft architecture)”并非一成不变或静止的。相反,它是移动的、始终在变化的,是暂时性的。因此,图像建筑所代表的是一种建筑状态。这些图像所创造出来的空间并非是物理世界的反射,而是一个应该通过其本身出发去理解的全新空间。这个全新的空间是技术仪器的产物。物理世界在此过程中只是为空间新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基础。此后,本文讨分析了艺术作品中的图像建筑,特别是在影像装置的媒体中。在这类作品中,图像建筑的特质尤为突出。因此,本文进一步探讨了影像装置艺术家的作品,包括威廉·肯特里奇、道格·阿提肯和艾萨克·朱利安。这几位艺术家的作品深刻反映了图像的建筑性。
  本文根据相关文献回顾和个人观察撰写而成。
其他文献
20世纪捷克定格动画艺术家杨·史云梅耶(Jan Svankmajer)的作品丰富了动画作品对感受的表现,运用舞台剧和电影手法,通过雕塑、陶器、木块、面包多种形式组成图像完成创作,定格动画可以成为艺术家与观众对社会和文明发展交流的媒介。他的这种创作形式与观念影响了很多艺术家,比如蒂姆·伯顿和奎氏兄弟都是在向他的作品致敬。  本文以研究史云梅耶定格动画创作中的图像、主题与创作者之间的关系,来探寻艺术创
学位
本文上半部分通过梳理横尾忠则的个人生平、时代背景、设计风格,提取出其海报的三个风格特点:波普、激进、本土,并分别论述特点形成的背后原因。文章后半部分,结合具体作品,分析横尾忠则海报中反复出现的传统图案和文化符号及其意义,窥探传统图案与民众感知、文化符号与民族自信之间的关系。最后,从国外国内双重视角,总结横尾先生创造的艺术、商业、文化多层价值。
学位
本文的核心在于探究僧安道壹佛教铭刻作为一种图式,其风格的形成、传播及传播成因。僧安道壹及其僧团刊刻之所以被公认为北齐书法艺术之最,除高绝的艺术造诣之外,是因其为北齐历史发展的写照和缩影。  绪论通过简述北齐历史背景,交代了北齐时期朝代更迭之间艺术与思想层面上的坍塌与留存,并阐述了前辈学者们的研究现状。  正文第一章从社会文化思想背景以及皇室贵胄对佛教的接受和推动两方面论述,北齐在史学研究中被定位为
学位
荆浩《笔法记》是唐末五代时期留存至今的重要画学文献,它产生于唐宋山水画的过渡期,在要求用笔的基础上,强调墨法的运用。今见《笔法记》诸全本皆刊刻于明清时期,其中以明嘉靖刻本为最佳版本。  《笔法记》在传抄刊刻过程中存在脱漏、讹误及异文等问题,往往造成解读上的困难或偏颇。本文采用目前所见最早的明嘉靖刻本为底本,对《笔法记》作校勘。在梳理其版本源流和研究史的同时,清理《笔法记》在文献着录中的同书异名问题
自康德以来,“崇高”一直是非常重要的美学论题,却在20世纪下半叶受到了解构主义的挑战。代表人物德里达1978年出版的《绘画中的真理》展示了解构主义的文艺思想。其中《附饰》(Parergon)的最后一章《庞大者》(the Colossal)聚焦于康德的崇高美学。论述表明,崇高是一个虚构概念,其构成来自“外框”(parergon)对它的支撑。康德“图型法”、“想像力”、“合目的性”、“判断力”等概念作
学位
密码学(Crpytography),是实践和研究在第三方(称为对手)存在的情况下进行安全通信的技术。更一般地说,密码学是关于构建和分析防止第三方或公众阅读私人信息的协议。随着现代加密学的发展,互联网正是以此为基础架构出了21世纪初的繁荣的景象,这也随之而来出现了由此而来的创作和社会活动。Cypherpunk(以下翻译为密码朋克)是通过虚拟网络与计算机技术,倡导广泛使用强大密码技术和增强隐私的方法,
学位
本文试图梳理蔡元培伦理思想与美育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旨在对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和相互作用进行深入分析,希望能够在当下语境中重新唤醒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些内在意识和思想基因。  蔡元培是一位行动家,并非以著述见长,其大多数的观点散见于众多演讲之中,且前后略有变化消长。但若不能够对其隐藏于行动背后的教育思想进行深入探究与辨析,也就无法充分体认蔡元培敏锐的问题意识及其具体教育实践。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大多
学位
随着进入超速数据化的世代,围绕着数据带来的现实新问题越来越突出,艺术创作者也通过不同的经验语言予以了尖刻的批判与反思。本人持续关注线上数据在虚拟现实中的重新构建,着眼于中国的线上数据环境,尝试从另一种沉浸的视角来审视我们所处的特殊的网络文化世界。虚拟现实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创作可能,给了创作者一个可以以数据进行反常规书写的表演舞台。本文以个人的长期创作计划“数据迷航”为出发点与落脚点,结合对面向数据
学位
“打卡”是指人在完成某事之后的自觉仪式行为,今天也被称为签到、标记等,最初是指资本主义雇佣制中的考勤制度,是全球范围内最广泛使用的工作绩效管理法。今天,以完成“打卡”仪式为主要动机的行为作为一种广泛的社会参与形式,正进入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演化出一种“打卡”文化。  本研究以当代人的“打卡”行为为研究对象,以“‘打卡’是什么?”为核心问题。首先,由艺术展览中的观众“打卡”行为出发,将观众“打
学位
本研究首先从象征知识汇总的“百科”文类切入,爬梳从十八世纪现代意义上的百科全书,以及采用Wiki技术的维基百科之发展流变。随着媒介改变,百科全书的内容生产也从少数专业权威所掌握,转变为不分职业或业余“所有人都可自由编辑”。从收录条目的数量以及运作历时来看,比起传统纸本百科转型的线上版,或者1990年代至2000年初同时期出现的线上百科,维基百科都是相对成功者。然而在这以集体智慧受称颂的隐蔽面,是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