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掌握中山地区及周边主要口岸蚊类生物多样性及基本分布情况;得到气候因素对中山地区及周边主要口岸蚊类种类组成、密度等的规律的影响;初步调查不同水体蚊虫孳生情况以及伊蚊孳生情况;了解中山地区及周边主要口岸不同蚊种类携带主要虫媒病毒情况。为控制中山地区蚊类密度,蚊媒传染病大爆发预测与防范、预防新蚊类入侵等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方法选取中山市五个调查地点,每个调查地点再选择环境相似的外环境设立具体的调查点。成蚊调查时间为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采集时间为日落前后1小时,用人工小时法采集成蚊。样品放于冷冻箱中送回实验室。样品置于冰上鉴定后,研磨保存在RNA保护液中,提取样品RNA,利用荧光PCR、RT-PCR等方法对成蚊样本是否携带登革病毒、基孔肯雅病毒、乙脑病毒、寨卡病毒及其他黄病毒属病毒进行检测。幼虫及蚊蛹的采集时间为2017年5月至10月,采集方法为勺捞法和集卵器法。实验室饲养羽化后进行种类鉴定,纳入种类调查,记录相关数据。诱蚊诱卵指数为回收得到的阳性集卵器数量占有效集卵器数的比例;幼虫密度为每个有效集卵器中幼虫的数量,单位为条/罐。结果1.本次调查共捕获成蚊2076只,其中雌性有1032只,雄性有1043只。得到的所有蚊类经鉴定隶属3亚科6属13种,白纹伊蚊为中山地区的优势蚊种,其次为致倦库蚊。东区捕获蚊类数量最多,捕获蚊类数量最少的是中山港,火炬开发区捕获蚊类种类最丰富。2.中山地区及口岸的成蚊全年活动,6月达到高峰,7月密度下降较快,8月有所回升进入次高峰,10月后蚊类数量逐渐下降。3.本次调查所采集成蚊的平均密度为8只/人工小时。不同调查点的成蚊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集的成蚊数量只和温度的相关性系数有统计学意义。4.本次调查各调查点附近不同水体共66个,总蚊幼虫及蛹阳性率为33.33%。小型水体及容器阳性率略高于中、大型水体阳性率。火炬开发区阳性率最高,东区最低。实验室饲养羽化为成蚊454只,白纹伊蚊占据优势,调查水体中存在不同种类幼虫及蛹共栖现象。5.平均诱蚊诱卵指数为0.96,孵化集卵器收集的各龄期幼虫及蛹,共得到成蚊4368只,其中有8只安波那巨蚊,其余4360只均为白纹伊蚊,伊蚊平均幼虫密度为19.73(条/罐)。诱蚊诱卵指数指数最高为5、6两月,总体呈逐步下降趋势。幼虫密度8月达到最高值,之后开始快速下降,总体呈单峰曲线变化。诱蚊诱卵指数和幼虫密度不相关。6.本次调查共检测成蚊样品94组,共2036只,对蚊虫样本进行的病毒检测均为阴性。结论1.中山地区及主要口岸共有3亚科6属13种蚊类,其中波氏曼蚊(Mansonia Bonneae Edwards,1930)为中国新纪录种。优势蚊种为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其次为致倦库蚊Culex quinquefasciatus。2.成蚊雌雄比接近1:1,成蚊活动呈双峰曲线。不同地点成蚊数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成蚊数量只和温度因素相关。3.不同水体中蚊幼虫及蛹阳性率最高的是废弃塑料碗或罐积水,提示做好废弃物回收、卫生清洁工作。66个水体的优势蚊种为白纹伊蚊,不同水体中蚊类存在共栖现象,可根据这一现象进行蚊虫防治。4.各月和各个地点的诱蚊诱卵指数均大于0.90。提示中山地区登革热危险水平高,表明应该积极进行清除中山地区蚊虫孳生地,大力开展控蚊工作。5.未检测出蚊虫体内携带蚊媒病毒,应继续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