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成分的代血浆用于体外循环心脏手术病人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ASAⅡ~Ⅲ级择期于体外循环下行修补术的先天性心脏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病人共30例,随机分入6%羟乙基淀粉130/0.4(voluven组,简称V组)和4%琥珀酰明胶(gelofusin组,简称G组),每组各15例,分别在①切皮前(基础值)(T1)②鱼精蛋白中和肝素后10分钟(T2)③手术结束时(T3)④术后24小时(T4)抽取静脉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CD41a,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分子标志物)和血小板a颗粒膜蛋白(CD62p,血小板激活的分子标志物),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PLT(血小板计数)、HB(血红蛋白)、HCT(血细胞比容),ACT测定仪测定ACT(激活全血凝固时间),抽取动脉血用血气分析仪分析血浆Ca2+含量。并记录手术时间、转机时间、术中肝素用量、胶体用量、术后引流量、术后24小时输用同种异体血量。结果1.两组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的比较:(1)V组和G组GPⅡb/Ⅲa的表达在T1、T4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2、T3时点V组的表达低于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在T2和T3时点的表达高于基础值T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4和T1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CD62p的表达在各时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在T2和T3高于基础值T1(P<0.05),T4和T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PLT、HB、HCT、ACT、血浆Ca2+含量指标的比较:(1)PLT、HB、ACT、HCT、血浆Ca2+含量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的PLT分别在组内T2、T3时点比基础值T1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血浆Ca2+在组内T2、T3、T4比基础值T1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HB在组内T2时点比基础值T1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各组ACT在组内T2、T3、T4时点与基础值T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手术时间、转机时间、术中肝素用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输用同种异体血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羟乙基淀粉130/0.4抑制体外循环病人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的表达较4%琥珀酰明胶明显,表明6%羟乙基淀粉130/0.4抑制体外循环病人血小板活化功能较4%琥珀酰明胶明显。其机制可能是由于HES分子覆盖在血小板表面,配体与血小板表面结合位点结合受限从而抑制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的表达。2.心脏手术体外循环可以引起血小板膜糖蛋白表达的增加,从而影响血小板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