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将电影置入传播语境中,依照“电影作为大众传媒”的研究范式,考察并建构中国电影的传播内涵与公共领域的理论范式之间的关联与互涉。研究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将中国电影发展的本土特征和公共领域的西方话语进行有机整合。研究提出,通过公共领域的角色建构,中国电影在国家与社会发展变迁的进程中扮演着培育、组织和动员公众政治与文化身份的社会功能。然而,由于把电影视作大众传媒的认识的缺失,电影传播的公共领域始终未能在中国语境下完全建构起来;在一些特殊的历史语境下,这一公共领域甚至遭受遮蔽与压制。通过梳理电影传播公共领域的若干问题,我们可以看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怀揣爱国意识的电影工作者和左翼电影人推动民族电影积极介入到抵御外敌入侵、发起公共舆论、建构国民身份的历史潮流中,电影传播的公共领域同其它新文化运动一并,推进了中国社会中的消费市民转变成为国家公民;而文化与政治上已然动员起来的、掌握批判技巧的公众通过有效地运用自己的传播与参与权利,在民族危机的历史语境下推动实现了“国片复兴”和电影救国的发展高潮。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始,伴随着“社会生活的政治化”趋势的加剧,电影转而成为批判性政治运动的类型与主角。政治公权力对于电影媒介的不断强势介入,导致电影传播的公共领域脱偏了正常的传播规律和运作轨迹,成为政党行政力量的附属。与政治力量对电影的持续渗透相对应,露天电影的流动放映塑造起颇具中国特色的基层公共生活形态。它通过机动灵活的渗透,深入国家与社会最基层的民众群体中,并凭借影像视听传播的魅力,成为重构基层公共生活的平台。电影传播的公共领域还伴随着影像衍生产物的扩散进一步得到拓展。当我们以公共领域的研究视野考察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样貌,影像传播与政治运动、商业资本、公共空间以及大众传媒等交错形成了复杂曲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公共领域的变迁图景。而要将中国电影的公共领域全面地建构起来,并发挥其社会功能,就必须承认电影传播的空间不仅仅仅只是意识形态、商业资本、大众权利等单一话语势力所垄断的场域,而是一个公共话语的复合空间。将中国电影视作公共领域的学术努力拓展了公共领域的理论探讨,还建构起一类中国语境下的公共领域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