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论》相关论文
南北朝佛教哲学的“体相用”范畴具有修道论、佛身论、存在论等不同模式。《大乘起信论》的“体大”“相大”“用大”之说揭示的是......
《大乘止观法门》在对真如的解释上,基于《大乘起信论》真如生万法的思路而提出解决方案;在对真如状态的描述上,它借用了《究竟一乘宝......
晚唐五代以降,中国佛教由盛转衰,弊端重重。天台、华严、唯识“三家互相冰炭”;南禅后学“口口谈空”却“步步行有”,且禅教互诤、......
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的重心由般若学转向涅槃学。此时,心性问题被提到了佛学讨论的首要位置,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心性学说。在这样的......
近一百年来,日本学术界在引入欧洲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基础上,综合运用语言学、历史学、思想史等方法,在印度佛教、中国佛教、日本佛......
《宗镜录》是隋唐佛教集大成之作,卷帙浩繁,如何从总体上疏解、诠释,学界缺乏研究.学者认为,《宗镜录》以“一心二门”为理论架构,......
华严宗是中国佛教中的主要宗派之一,在中国也产生了重要的思想影响。学界对华严宗形成的具体过程,尤其是在地论师说、摄论师说和《大......
《大乘起信论》是一部在佛教历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著作,它所提出的“一心三大”、“一心二门”说,认为众生心即如来藏心,佛性是原本存......
又称,是大乘佛教中一部具有总结概论性质的经典,全文篇幅虽然不长,只有寥寥一万余字,但其结构组织严密有序,义理分析精透细致,其中......
《大乘起信论》与中国的佛教发展关系密切,但在佛学研究中存在的争议。本文对《大乘起信论》复音词状况进行了穷尽性的调查研究与描......
通过考察7至9世纪新罗僧人对《大乘起信论》的注疏和引用情况,发现《大乘起信论》传入新罗后,为佛教界所广泛接受,不少僧人都对其......
“佛学第一入门书”《大乘起信论》在20世纪最初十年两度英译,也引起了教、学两界的关注,其中,李提摩太以耶释佛的翻译方式更是引起了......
通过'体''相''用'三大,华严宗对其核心范畴——'法界'('一心')作了独到地理论探讨。......
杨文会与清末佛教革新运动唐文权世界宗教史反覆表明,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往往有宗教变迁相伴随。在辛亥革命准备时期动荡流转交光驳......
本文以“上帝国”视域下的耶佛共融为轴心来探讨李提摩太的佛教研究。作为一名传教士,他为什么关注中国佛教?他又依据什么而大胆断言......
《大乘起信论》的核心要领是一心二门,并在真如缘起与真如熏习的基础上援引本心双具清净性与染污性来阐述佛学修行的信解行证。有......
<正>清末杨仁山居士,以其创办金陵刻经处的弘法利生事业而闻名于世,他的精印佛经、广为流通及创办"祗洹精舍"培育佛教人才的事业,......
关于新罗元晓与中国华严思想家之间的关系,以往人们往往只注意到法藏在思想上受到元晓的影响,但在澄观的著作中也有多处对元晓著作......
近代佛教复兴代表人物杨仁山先生创立金陵刻经处,一方面刻印经书,一方面培养人才,其学术志趣是兼顾各宗而归于净土。由于人生转折......
1900年,铃木大拙以唐代实叉难陀的新译本《大乘起信论》为蓝本,将其从汉语转译成英文。译本将中国佛教大乘思想系统译介给西方,引......
杨文会(1837-1911)是中国近代著名佛教教育家、思想家、出版家,也是久负盛名的金陵刻经处的创始人。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评价杨文......
法性,“法”,一切现象、存在。“性”,真实不变的本性。“法性”是指现象、存在的本性和本质。印度大乘佛教认为,法性是空,即一切现象。......
《老子想尔注》的作者、成书年代问题,至今没有定论。从《老子想尔注》与魏晋正始玄学、《老子想尔注》与佛教、《老子想尔注》与......
<正>《大乘起信论》被认为是古印度的马鸣菩萨所作、公元六世纪中叶由真谛三藏译出的大乘佛教论书。由于其结构严整、文字优美、教......
《大乘起信论》是佛教的经典著作,它以"一心"和"真如门""生灭门"为支架,构筑了"一心开二门"学说,这个理论肯定了人在本真中存在着善的因子,......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大乘起信论》是大乘佛教经典,它创造性地提出“一心开二门”思想,以“一心”同时开出“真如门”与“生灭门”二门的架构,较为圆......
<正>各位法师,各位居士,我今天跟大家聊聊关于如来藏思想。如来藏思想是佛家最究竟的法门。我的传承是宁玛派,宁玛派其实和汉唐禅......
如来藏是存在论或修行论的概念,缘起则是生成论的概念,两者本没有直接联系。但如来藏思想传到中国之后,其内涵发生了很多变化。如......
<正> (一)中国古代学看对此论的怀疑《大乘起信论》相传为印度马鸣所撰,人们根据《马鸣菩萨传》及《付法藏因缘传》的记载,认为作......
<正> 《大乘起信论》的组织结构,和一般佛典相类似而又有些不同。一般的佛书大都分为三部分,即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而《大乘起信......
如来藏(真如)思想是中国佛教的一个根本理论,它在《大乘起信论》和《大乘止观法门》中都被作了深刻而系统的阐述,但是在这两个经典......
《大乘起信论》与中国佛学之关系,已是共识,在所不论。虽自论出时,即有归之疑伪者,然疑无所据,以故历来大德鲜有用疑于此论者。本世纪一......
中国佛教也象中国哲学一样普遍使用"体用"范畴以建言立论。虽然中国佛教中的"体用"论与中国哲学中的"体用"论存在着某种关联,但两......
《大乘起信论》和存在主义是时空相去甚远的两种学说,但二者都是以形而上学本体论为其哲学特征。从本体的内涵、世界的本质和本体......
本文从《大乘起信论》的"一心开二门"思想与朱熹的"心统性情"思想的相互关系及其影响,《大乘起信论》对朱熹理、气关系的影响两个......
《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理论,集中体现了中国佛教的本觉自证与内在超越向度。从佛教中国化的理论发展来看,《大乘起信论》极大......
在《大乘起信论》中,本觉既是众生离念之清净心体,亦是万法的本体,并且具有能证真如理体的智慧和能断无明妄法的功用。众生依不觉而有......
佛教虽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但是真正的兴盛始于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典籍的翻译日益增多,人们对于佛学的探讨也日益加深。当时的佛......
文章从念与离念的角度对《大乘起信论》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念指的是心对境的攀缘,念依无明而起。念能变现和攀缘生死境界。离念指的......
作为一部被佛教信徒们奉为信仰大乘佛教的启蒙经典和入门书著作,《大乘起信论》以"一心"为理论起点,建构了一个从心真如到心生灭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