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在我国境内流传着迄今发现并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大型民间器乐乐种,它就是陕西的西安鼓乐。西安鼓乐民间称为“乐器”或“细乐”,分布在西安市及其邻近终南山麓各县,是一种集打击乐和吹管乐为一体的民间器乐合乐形式。追溯其历史渊源,从乐曲结构、乐谱、曲名和所使用的乐器来分析,西安鼓乐可能源于唐,起于宋而兴于元、明,盛于清。对于西安鼓乐的研究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学术的影响力和社会关注也在不断扩展。然而,这50多年研究领域似乎有这样一种倾向,即研究凸显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溯源,二是在“音乐本体中心特征——律调谱器曲”。[1]当然,对于音乐本体的研究是一项不可缺少而又至关重要的步骤,这为我们继续在深入研究音乐本体的基础上扩大研究领域和范围提供了实施的条件。而仅把目光停留在音乐本体上,不去探究能将西安鼓乐得以承载的班社,看不到班社里民俗的功能性存在是音乐传统能够活体传承的必要条件,西安鼓乐何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保存与传承。笔者自2001年5月份已开始接触西安鼓乐,并先后对南集贤东、西村鼓乐社、何家营鼓乐社、大吉昌鼓乐社、城隍庙鼓乐社、东仓鼓乐社等进行了民族音乐学性质的实地调查。在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和研读了西安鼓乐学术前辈们的研究成果后,似乎看到了西安鼓乐研究领域中的局限性,从而引发了对西安鼓乐进行民俗学的思考。本文在大量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西安鼓乐社的现状进行学理追问,试图超越以往西安鼓乐研究仅仅关注音乐本体的方法,借助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将西安鼓乐社和民俗作为一个文化整体来认识,对西安鼓乐社的分类、成员、性质、社规,以及乐社参与的庙会、祈雨、斗乐等民俗活动进行深度描述,阐释其深层意义,寻求这一民间乐种保存和传承的文化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