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文学史上,萧红是一位独具特色的女作家,她的艺术世界鲜明而独具一格,她用女性特有的视角观察世界,用细腻的笔触和女性的情怀再现了东北地域的风土人情,被认为是天才型女作家。以往对萧红作品文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她的代表作《生死场》和《呼兰河传》这两部小说上,但是对于萧红后期的重要作品《马伯乐》的研究相对较少,忽视了萧红后期对于创作和人生、社会的思考,这不免是很大的遗憾。同时,近年来对一于“人本”的追求及人类对于自身的关怀与思考开始逐渐升温。基于上述原因,本论文着重从萧红对于国民性的批判这个角度去挖掘《马伯乐》的思想意义与艺术价值,探讨萧红对鲁迅“国民性”思想的承继与创新,揭示萧红后期的创作思想,以期对萧红的《马伯乐》作出进一步深入的探讨。本论文的研究由以下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论述萧红对鲁迅思想及创作的多方面继承,她承担了鲁迅“改造民族魂灵”朱完成的任务,对“国民性”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反思,但是在向鲁迅学习的同时萧红也有自己的探索与创新。鲁迅关注的焦点在于对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来国民所形成之劣根的批判,萧红则更注重对新文化启蒙运动不彻底的反思,这是《马伯乐》思想的独创性所在。第二部分,论述了萧红在《马伯乐》中对人物国民性的展示。她认识到广大民众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缺少对事物真实性和精确性的尊重、自私自利、喜欢通过侮辱或嘲笑他人的缺点而得到满足,这些都是整个民族历史长久以来积累的劣根。萧红在《马伯乐》中采取了一种戏谑讽刺的笔调来塑造一个只知道逃跑的小知识分子,对人物的行为和想法进行调侃,并且披露和透视了这种逃避生存状态的无意义。第三部分,论述了萧红为揭示国民性成因所作的努力。萧红看到历史和时代从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对国民性造成的影响。中国长久以来所形成的“安身立命’的身心态度,统治者所实行的弱民政策和失败的家庭教育造成了个人性格的严重缺失;而抗日战争前后严酷的生存环境更使这种民族劣根变本加厉地滋长。第四部分,分析了萧红塑造马伯乐形象所采用的艺术手段,并且指出萧红在对马伯乐的塑造和批判与同情中是期待民族觉醒的。第五部分,总结了萧红所著的《马伯乐》一书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就,她秉承了鲁迅的精神并对改造国民精神有了自己创新性的探索,成功的塑造了马伯乐这一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