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神话”的改写

来源 :上海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ch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90年代哥伦布美洲发现五百周年之际,大量纪念活动及相关主题的出版物涌现。这些活动和出版物在对哥伦布1492年的“美洲发现”及其对新旧大陆后世影响的看法和立场上争议颇多。这其中也包括来自长期缺失和边缘化的本土裔民众及学者的呼声。他们用行动和文学作品反对英雄化的哥伦布叙述,反对将哥伦布抵达美洲的历史神话化,本质上即反对两者所代表着的“殖民凝视”和以欧美为中心的殖民统治和霸权主义。这时期的一些美国本土裔作品不落修正主义的窠臼,亦不以历史受害者的角度去宣泄和控诉殖民者的罪行,而是为读者提供一条幽默和生存之道。杰拉德·维兹诺的《哥伦布的后裔》(1991)以及迈克尔·多莱斯、路易丝·厄德里克合著的《哥伦布的皇冠》(1991)正是这样两部洋溢着现代美国本土裔生存精神的作品。两部小说均发表于1991年。两书尽管叙事风格各异,且《哥伦布的皇冠》一书在评论方面争议较大,出版初期遇冷,但它们均凭借出色的想象挪用、讥讽并颠覆了殖民化语下的“发现神话”。本论文将《哥伦布的后裔》和《哥伦布的皇冠》置于哥伦布五百周年纪念这一历史背景,通过历史的再现、混血身份的想象和对真实的探索这三个紧密相连的方面探索两个文本中的本土裔生存抗争,认为在重述历史方面,两部小说通过对“新旧大陆的历史邂逅”的再现,对哥伦布“发现神话”的幽默模仿,表现了对本土裔群体殖民历史的生存抗争;在混血身份方面,两文本通过对哥伦布身份的再想像,主要虚构人物的混血身份设定和对基因移植等想象打破固有的“印第安”刻板印象,挑战以血统比例界定“印第安”身份的错误观念;在探索真实方面,两文本通过展现不同人物所塑造的哥伦布的差异性,虚拟现实等角度揭示了现实的复杂性和“真实”的非客观性,从而颠覆了“真实”的权威。历史的再现、混血身份的想象和对真实的探索三方面相互联系,最终打破了发现/被发现、殖民/被殖民和文明/野蛮间的二元对立,颠覆了固有的刻板印象,挑战了欧美殖民叙述的权威,实现了现代美国本土裔群体的生存抗争。
其他文献
本文是一篇翻译项目报告。翻译项目原文《全职爸爸:一种新型男性身份?》(?Père au foyer:une nouvelle entrée au répertoire du masculin??)选自杂志Enfances Familles G
韩国社会对中文的学习和应用需求与日俱增,无论是教育体系内,还是市场和企业,都在寻求更好的中文学习方式,以提高汉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和效果,尽快满足社会的需求。建立“中
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国际移民中墨西哥移民在中国上海的移民情况。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十多年间,上海获得了极大关注,从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上海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中
公司信息服务电子化是指通过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方式来进行公司日常事务管理。公司信息服务电子化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公司事务管理方式。随着互联网
机器翻译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指借助计算机自动地把一种自然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自然语言的过程。基于短语的统计机器翻译模型是应用最广泛的统计机器翻译模
本翻译实践报告采用的翻译材料选自印度BHILAI钢厂水处理技术文件的部分内容。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密切,技术层面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多,从而技术文本的翻译需求也相应
熟语是语言中具有定型的结构和固定的意义的词组或句子。熟语是蒙古族人民长期以来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它承载着蒙古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人体五官相关的熟
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generrative grammar),主要是围绕欧洲语言,尤其是以英语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特别是以管辖与约束理论(government andbinding theory)(简称GB理论)为理论背景的
本论文共有五个章节。首先,第一章通过概述翻译过失评论的原则、条件、目的、标准等方面,理性分析翻译过失的成因,并将翻译过失分为无译、方言译、少译、多译、反译、乱译、庸译等八种类型。其次将把上述八种反译过失两两分组,分为四个章节,并将每一种翻译过失的概念、过失的成因借助藏汉语言学、翻译理论、汉藏互译译本等可作为理论依据的书籍,从汉藏语法、汉藏文化背景、价值观、翻译机巧、句子划分、语言的逻辑关系等影响翻
本人2017年12月至2018年3月期间在巴林土语地区—巴林右旗、巴林左旗、阿鲁科尔沁旗、翁牛特旗、奈曼旗等地区进行采访调查工作,收集并分类了巴林土语中的服装名称。本论文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