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火是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的干扰因子,森林火灾尤其是重特大森林火灾不仅破坏自然生态系统,而且还对森林植被和景观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大兴安岭林区是我国最大的林区,也是我国林火发生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分析该地区林火时空分布特点,以及森林植被、林业管理政策和气象因子等对林火的影响,可以了解林火对该地区森林植被的长期作用。因此研究林火动态变化对于了解森林生态系统中火干扰规律和科学的林火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是基于卫星遥感数据和历史火灾资料,提取1986-2010年大兴安岭地区所有火场过火区,分析其火灾次数和过火面积的年际、月变化,并与林火历史统计资料进行比较。对火烧强度进行分级,分析轻度、中度和重度火烧区分布,制取25年火烧等级分布图。运用非监督分类结合监督分类得到大兴安岭可燃物分类图,分析各可燃物类型过火区的火烧等级分布。分析1986-2010年大兴安岭夏季NDVI变化及植被变化,并分析林火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利用NOAA/MODIS卫星遥感资料对大兴安岭25年火灾次数和过火面积年变化分析表明,火灾次数年际波动较大,过火面积除1987年和2003年特别大外,其余年份过火面积都相差不大,年际波动不大。林火在整个大兴安岭地区不是均匀分布的,大火场比较集中在北部、东部和东北部。遥感数据提取的过火区总面积为512.36万hm2,轻度、中度和重度火烧面积分别占38.18%、43.66%和18.16%。,过火面积最大为中度火烧,其次为轻度火烧,最小为重度火烧,大兴安岭地区以中轻度火烧为主。火烧区内以针阔混交林和落叶松林为主,不同火烧等级可燃物类型中以中度火烧针阔混交林过火面积最大,最小的是重度火烧农田。25年的降水与火灾次数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气温与火灾次数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大兴安岭地区20年来景观多样性增加,物种丰富度提高,景观比例趋于均匀,兴安落叶松的优势地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