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人们在加速推进社会经济及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增加了城市地表硬化率,原有的水文循环规律发生了变化,城市地表面的融水径流已成为地表水体的重要污染源。相关研究表明,地表径流中含有各种污染物质,如重金属、多环芳烃、氮和磷等。其中,像多环芳烃这样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由于其高浓度和高毒性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城市环境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源主要是汽车尾气排放、燃油泄漏、轮胎摩擦和道路磨损,主要是通过大气干湿沉降进入城市环境。城市道路上的灰尘和雨水侵蚀形成的地表降雨径流是导致城市地表环境中污染物进入水体并对接收水体构成潜在威胁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雪可以有效从大气中清除有机化学物质到地面,它可以存储在雪中许多星期甚至几个月。另一方面,城市下垫面变化是松花江流域径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不透水的下垫面阻隔了径流的下渗,累积在地表上的污染物质在径流形成过程中被冲入排水管道,最终进入地下水和河流。本文运用SWMM模型对研究区进行流域划分,建立了哈尔滨市融雪径流模型,并对模型参数进行了率定和验证。应用率定后的模型模拟分析出不同汇水区、不同排水口、不同下垫面融雪径流量和不同环数、不同汇水区、不同排水口、不同下垫面空间分布规律,并对其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哈尔滨市融雪径流模型水文验证得到纳什效率系数为0.79,大于0.7。水质验证浓度偏差小于10%,满足精度要求,可较为真实的反应哈尔滨市融雪产汇流过程。2018年春季融雪径流总量为1256.5万m3,平均产流量为38.06万m3。不同排水口融雪径流量空间分布情况为:何家沟排放口>阿什河排放口>松北区排放口>马家沟排放口>道里区排放口。屋顶径流产出量最大,是径流产出量最小的人行道的46倍,主要原因为中心城区屋顶是不透水面中占地面积最大的下垫面类型。内部道路径流产出量高于城市道路主要是由于城市道路在降雪后人工清雪导致的径流量转移引起的。具有不同环数的多环芳烃的空间分布显示出从四周到中心的趋势,浓度大小为:2环>3环>4环>6环>5环。5个排污口多环芳烃产出量总体呈现P5>P4>P2>P3>P1的高低排序。城市道路、内部道路和人行道融雪径流中∑16PAHs总浓度平均值较大,高值区均出现在道里、道外、南岗区的交界处和松北绕城高速公路附近,并呈现由中心城区向城郊递减的趋势。从各PAHs单体RQ均值来看,Ant和BbF最高,其RQMPCs均值都为1.53,其次是BaA1.46,Pyr1.2,BghiP1.04,均属高风险等级,其余单体均有中等生态风险;不同下垫面ΣPAHs的生态风险差异明显,最高的城市道路及其内部道路和人行道积雪PAHs污染处于高生态风险等级,而屋面和冰面的生态风险处于较低水平。松花江干流水生生物对Flu最为敏感,等效系数为10.457;对Nap的耐受性最强,等效系数为0.003;耐受性顺序依次为:Nap>Ace>Chr>Ant>Pyr>Fla>BaP>Phe>Flu;即Flu对水生生物的毒性最强,Nap的毒性最弱,Pyr的毒性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