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40-60年代成就最高的三位农村小说作家——周立波、柳青、赵树理的农村小说(主要指土改和合作化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作品的精细解读,力图挖掘这些农村小说与同时代农村政策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而探讨作家应怎样在文学创作中把握和反映党的政策,并企图通过总结这三位作家农村小说创作的经验教训,为当今及以后的农村小说创作“开出一剂良方”。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主要采用了文史对照法,即:将周立波、柳青、赵树理这三位作家的农村题材小说(文学虚构文本)与党在当时公布的农村政策条文(历史真实文件)进行仔细的对照比较,发现文学与史料之间的异同之处,从而探讨作家是如何处理历史真实材料与文学文本之间的关系的。通过研究发现:赵树理、柳青、周立波这三位在当时和现在被公认为写作农村现实重大题材的最杰出的作家,虽然都有在农村长期生活、工作的人生经历,熟悉农民群众,熟悉农村生活,也有非常好的文学艺术修养,他们反映土改和合作化运动的代表作品也达到了同时代同类作品的最高成就,但是,由于受当时国内政治(其中包括党的文艺政策、土改和合作化政策以及其他方面的政策形势)的影响,他们的作品仍然存在着为配合当时的政治宣传而图解政策、宣传政策的严重倾斜,这影响了作品的丰富性和思想性。不过,同为主流作家,不同的作家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映也不尽相同。周立波在建国前后的农村小说与政策的关系经历了一个从紧跟到疏离的过程;而柳青则恰好相反,经历了从不自觉到自觉紧跟的阶段;至于赵树理,情况则比较复杂,他的小说与政策的关系始终非常微妙,处在若即若离的状态。这三位作家的作品与政策的关系很有代表性,基本上代表了当时国内作家的三种不同态度和立场,由此,我分析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各种主客观原因,并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创作者自身、读者和评论家三方面进行了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