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首。由于曹雪芹的艺术造诣和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作者在《红楼梦》的语言中往往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其中双关语的使用浑然天成,恰到好处。双关的一语双关、一石多鸟的功能在推动整部小说发展,人物塑造,预示结局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要把双关语忠实、准确地翻译到英语中却充满着挑战。本文应用德拉巴斯替塔的双关翻译理论对比分析了《红楼梦》六个英译本在人名、地名、物名的双关语翻译方面的异同,探索各译者的翻译策略以及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深层原因,以期丰富文学作品中双关英译的研究。目前国内外很少有针对文学作品中双关英译的研究,而专门对《红楼梦》中双关英译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即使有,也多数是从功能对等理论,目的论等角度进行研究,而对翻译文本的功能是否对等,目的是否达到却无法考量。本文以描述性翻译理论“德拉巴斯替塔的双关翻译理论”为依托,客观、科学地探析了译者的翻译策略和取向,最后从译者意识形态,读者期待和出版社要求三方面解释译者译风差异的形成原因。以期为翻译工作者和研究者在翻译实践中提供参考。具体而言,本文首先从双关定义入手,通过分析原文、阅读相关资料找出《红楼梦》中所有的人名、地名、物名中包含的双关语。其次,从微观语言学角度,结合德拉巴斯替塔的双关翻译理论分析六译者对这些双关语翻译的策略各属于何种翻译方法,体现了各自的何种翻译风格。然后,从宏观社会文化角度,就译者意识形态、读者期待和出版社要求三方面探究影响译者翻译策略的深层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在充分和忠实的基础上,霍克斯较其他五位译者更注重风格和审美的对等,译本更具文学性;杨译本和王译本侧重译文充分性极力弘扬中国文化;邦译本、乔译本和麦译本多用音译,未能再现原文双关意和艺术风格。除译者个人的因素外,语言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同样制约译者的具体翻译策略和风格。在今后的翻译实践或翻译评价中,应考虑到语言和社会文化等制约因素。总言之,本文基于德拉巴斯替塔的双关翻译理论探析《红楼梦》专有名词双关语的六个不同英译,利用统计法、语料库以及对比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六译者对双关翻译的不同翻译取向和造成此翻译取向的微观和宏观方面的原因,以期丰富红学研究,供文学作品中双关语的英译参考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