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以优质的饲料油菜(华油杂62和饲油2号)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化学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2、3、4、5、6万株/667m2)对两品种饲料油菜的形态指标、干物质积累、经济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生理生化、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品质等的影响。旨在为饲料油菜生产中进行合理栽培提高产量、品质实现高产,优质的种植方式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显示:1.在不同密度下,两饲料油菜品种的株高表现为一茬高于二茬,主茎叶数、茎粗和干物质积累量均表现为一茬小于二茬。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华油杂62品种株高、主茎叶数和茎粗及干物质积累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4万株/667m2处理下达到最优。饲油2号品种株高、主茎叶数和茎粗均随密度变化呈下降低趋势,在2万株/667m2处理下达到最优。2.不同密度下,油菜的一、二茬经济性状指标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茎粗、主茎叶数的表现也不一样,一茬中,华油杂62品种株高、茎粗存在差异极显著(P<0.05)变化,主茎叶数差异不显著(P<0.01)。饲油2号品种茎粗存在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株高、主茎叶数差异不显著。二茬中,两品种株高、茎粗与主茎叶数均成差异极显著。不同种植密度产量差异显著,品种之间也有较大差异。华油杂62品种随种植密度增加一、二茬产量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以4万株/667m2处理产量最高,相较其他各处理均差异极显著,各处理间也表现差异显著或极显著。饲油2号品种随种植密度增加一、二茬产量均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一茬2万株/667m2亩产较高,2、3、4、5万株/667m2差异不显著;二茬3万株/667m2亩产较高,2万株/667m2与3万株/667m2差异不显著,与4、5万株/667m2和6万株/667m2存在差异显著或差异极显著。3.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华油杂62品种的还原性糖、淀粉、可溶性糖、粗蛋白、粗脂肪等含量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4万株/667m2处理达到最大值,粗纤维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4万株/667m2处理值最小。饲油2号品种的淀粉、可溶性糖、还原性糖、粗蛋白、粗脂肪等含量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2万株/667m2处理达到最大值,粗纤维含量呈上升的趋势,2万株/667m2处理达到最小值。4.华油杂62品种的叶面积指数随栽种密度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叶倾角和无截取散射随栽种密度的增大呈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趋势,密度为4万株/667m2时叶面积指数达到最大值,叶倾角和无截取散射达到最小值;饲油2号的叶面积指数随栽种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叶倾角和无截取散射随密度的增大递增,在密度为2万株/667m2时叶面积指数达到最大,叶倾角和无截取散射达到最小值。5.随栽种密度的增大,华油杂62品种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胞间CO2浓度呈先降后升的趋势,4万株/667m2密度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最高,胞间CO2浓度最低。饲油2号品种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呈现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胞间CO2浓度呈逐渐上升趋势,2万株/667m2密度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最高,胞间CO2浓度最低。6.根据不同种植密度,华油杂62品种氨基酸含量的变化为4>3>2>5>6万株/667m2,植密度在M3时氨基酸含量最大;饲油2号品种氨基酸含量的变化为2>3>4>5>6万株/667m2,种植密度在2万株/667m2时氨基酸含量最大。两饲料油菜品种叶绿素含量均为一茬高于二茬,且6万株/667m2处理含量最低。华油杂62品种两茬次叶绿素含量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趋势,其中4万株/667m2处理含量最高;饲油2号品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叶绿素含量大体上呈下降趋势,一茬为M1处理含量最高,二茬为3万株/667m2处理含量最高。7.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华油杂62品种一茬密度与粗分灰和粗纤维呈不显著正相关;产量与叶绿素呈显著正相关,与粗脂肪、粗蛋白、氨基酸、可溶性糖、还原糖、淀粉呈不显著正相关。饲油2号品种一茬密度与粗灰分、粗纤维都呈极显著正相关;产量与茎粗呈不显著正相关,与主茎叶数、叶绿素、粗脂肪、粗蛋白和可溶性糖呈显著正相关,与氨基酸、还原糖、淀粉呈极显著正相关。华油杂62品种二茬密度,与粗分灰、粗纤维和产量都呈不显著正相关;产量与茎粗、可溶性糖和淀粉呈不显著正相关,与主茎叶数、粗脂肪、粗蛋白、氨基酸和还原糖呈显著正相关,与叶绿素呈极显著正相关。饲油2号品种二茬密度与株高、茎粗、主茎叶数、粗灰分、粗纤维和产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产量与株高、茎粗、粗脂肪、粗蛋白和氨基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主茎叶数和还原糖呈极显著正相关。8.华油杂62优于饲油2号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