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12”汶川地震后,各地学者相继开始了震灾后的各类研究,尤其是针对于地震灾区的研究,但历史文化城镇等灾后重建研究的方向则较少。由于学科、技术方面的限制,我国目前在研究中采用的技术方法多为以定性分析和经验为主的偏于感性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依靠富有经验的学者对研究对象进行定性的把握,通过分析研究对象的主要特点和现实问题来进行研究。这种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也能够解决当前面临的保护问题和矛盾,但在研究过程中却存在着数据管理不便及处理效率低下等问题。 在现代科技发展的背景下,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应用,给这些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机遇。本文通过对历史文化城镇灾后重建研究的数据库系统的构建框架的探讨,以昭化古镇的实地调研资料为基础,探索了昭化古镇灾后重建研究数据库的构建模式,并通过实例阐述昭化古镇灾后重建数据库的应用方法,分析数据库在历史城镇灾后重建保护中的优势。本文希望通过历史文化城镇灾后重建信息数据库系统的建立,将地理信息系统,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整合起来为灾后重建研究所用,克服传统灾后重建保护研究技术方法在数据处理与分析等方面的不足,将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结合,促进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