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和高中教育获得较大发展之后,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实现让孩子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己成为农村教育关注的重点。近年来,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积极倡导、组织大学毕业生到广大农村地区支教,扶持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成为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举措。大学毕业生作为支教的生力军,受到社会各方的广泛关注,不仅有利于缓解目前农村师资的短缺、调整农村教师的师资结构,而且受到农村学校和孩子、家长的欢迎。同时,大学生农村支教也面临许多的现实问题和困难,存在着一些困惑,阻碍了大学生农村支教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因此,了解大学生农村支教的现状,探讨他们在农村支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成为必然。本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研究、实地访谈等研究方法,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为支点透视支教问题。在分析湖北省支教生现状的基础上揭示支教生面临的各种问题,运用双因素理论、内外因理论等对这些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对湖北省教育厅鼓励大学生农村支教的现行政策以及选拔、培训、激励支教生的现有机制进行了探索,针对支教生本身、支教学校、教育管理部门等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对策,希望能够完善支教生的管理,促进支教生的健康成长,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本研究的问卷调查借助于教育厅暑期对支教生群体的培训而完成的。调查对象涉及湖北省的恩施、咸宁、荆门、宜昌、黄石、孝感、荆州等7个地级市参加培训的部分支教生,获得有效问卷498份。笔者还对一个山区县的3个中小学进行了实地考察,先后访谈了14名支教生和6名基层教育管理者。在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对访谈资料搜集整理的基础上,呈现出湖北省支教生的现状以及困境。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支教生的工资待遇很低,影响了支教生的工作效果,支教生迫切要求提高工资待遇;支教生的压力较大,并且生活压力大于工作压力;支教学校并没有将支教生作为正式教师看待,学校领导不太重视等。提出影响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在于支教生自身素质不足、学校领导不重视、管理不到位以及相关教育管理部门观念陈旧、政策制定不落实、激励机制缺乏、培训内容没有针对性等。但是在另一方面,支教生也是一批优秀的教师群体,改变了农村教育现状,使学生变得越来越好,得到了学生的认可,而且支教生是一群有责任感,有担当的年轻教师。本研究针对支教生的现状,从支教生、支教学校、教育管理部门等三个方面提出完善湖北省大学生农村支教的建议与对策:首先,支教生要明确支教目的,调整心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其次,支教学校的领导要高度重视支教生这项工作;支教学校要为支教生搭建一个展现自己舞台;支教学校要帮助支教生减轻压力,主动关心并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最后,教育管理部门要积极贯彻落实支教政策,重视以人为本,将支教协议具体化;要改进支教生遴选办法,大力加强支教生培训工作;要重视支教生再就业工作,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形成支教的良性循环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