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基因改变与宫颈癌发病及早期宫颈癌淋巴转移风险相关性研究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og_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S100A4mRNA98A/T、mRNA208G/T单核苷酸多态性和S100A4第一内含子的甲基化状态与山西地区宫颈癌发病及早期宫颈癌淋巴转移风险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1.分别收集正常宫颈石蜡包埋组织178例和健康人外周血186例为对照组,早期宫颈癌石蜡包埋组织182例(淋巴未转移135例,淋巴转移47例)及213例早期宫颈癌患者外周血(淋巴未转移170例,淋巴转移43例)为病例组,两组样本均来自于山西地区。以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四引物扩增受阻突变体系—聚合酶链反应(ARMS—PCR)法分析S100A4mRNA98A/T、mRNA208G/T位点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x2检验比较正常对照组与早期宫颈癌组、宫颈癌淋巴未转移组与淋巴转移组之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的差异。以非条件Lgoistic回归法计算的优势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表示相对风险度。2.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方法分析21例正常对照组和123例早期宫颈癌组(淋巴未转移63例,淋巴转移60例)中S100A4第一内含子甲基化状态,x2检验比较正常对照组和早期宫颈癌组、宫颈癌淋巴未转移组与淋巴转移组之间S100A4第一内含子甲基化状态差异。 结果:1.S100A4mRNA98A/T单核苷酸多态性,存在AA、AT和TT三种基因型、S100A4mRNA208G/T单核苷酸多态性存在GG、GT和TT三种基因型;①外周血样本中,正常对照组与早期宫颈癌组的S100A4mRNA98A/T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早期宫颈癌淋巴未转移组与转移组之间S100A4mRNA98A/T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与A等位基因相比,携带T等位基因多态可使宫颈癌淋巴转移风险增加(OR=2.117,95%CI=1.205-3.722);同时,S100A4mRNA208G/T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频率在正常对照组与早期宫颈癌组、早期宫颈癌淋巴未转移组和淋巴转移组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宫颈组织样本中,正常对照组与早期宫颈癌组、早期宫颈癌淋巴未转移组与淋巴转移组中S100A4mRNA98A/T、mRNA208G/T基因型分布及各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正常对照组与早期宫颈癌组、早期宫颈癌淋巴未转移组与转移组之间S100A4第一内含子的甲基化状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S100A4基因mRNA98A/T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宫颈癌发病无明显相关性,但外周血中S100A4mRNA98位碱基发生A→T改变时,可能促进早期宫颈癌淋巴转移。2.S100A4第一内含子内低甲基化状念与促进宫颈癌发病和早期宫颈癌淋巴转移密切相关。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旨在通过手术期间应用氟比洛芬酯及对前列腺素E2(PGE2)的测定,比较氟比洛芬酯超前镇痛的临床镇痛效果,为氟比洛芬酯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资料和方法一、实验对象选择ASAⅡ级的择期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患者40例(男15例女25例)。二、实验分组及用药麻醉均采用气管内全麻,按照选择随机的方法分为两组,即超前镇痛组(A组)和正常镇痛组(B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后5min
目的:腹膜透析(PD)是一种目前世界上公认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法,腹膜炎是既往最常见的导致腹膜损伤的原因,随着技术进步,日趋减少,而伴随腹透时间的延长,腹膜纤维化导致的腹膜失超滤进而退出腹透的情况愈见增多。因此如何阻断和减缓腹膜纤维化的进程,成为研究热点。腹膜纤维化的主要机制是由于腹膜长期暴露于非生理性的腹透液中,导致腹膜间皮细胞的脱落、细胞外基质积聚,最终形成腹膜纤维化、超滤功能丧失。晚期糖基化终末
学位
目的: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共有的组织学变化,肝星状细胞(HSC)的活化和增殖是肝纤维化形成的关键和中心环节。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是调控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核心物质。Smads蛋白是TGF-β信号转导过程中最重要的胞内效应因子,它能将TGF-β信号由胞膜转入核内。Smad3过度表达及Smad7被抑制是肝组织纤维化的主要原因。IFN-α具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至于IFN-α对TGF-β/
学位
目的: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与Kappa分析评价FEV1/FEV6能否替代FEV1/FVC诊断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及其相应的诊断截点。方法:来自辽宁地区的940名受试者,年龄在18岁以上,可完成合格的肺功能测试过程,并且呼气时间至少是6秒。数据处理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与Kappa分析,计算FEV1/FEV6与FEV1/FVC的相关性及诊断截点。结果:研究得出FEV1/FEV6的曲线下
目的: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Intervention,PCI)是指采用各种器械经导管使确诊冠状动脉疾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患者冠状动脉再血管化的有效治疗方法。PCI术后的临床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s)包括:全因死亡、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MI)和再次血管重建。研究表明,
研究目的:后发障是现代白内障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后发障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上皮间质转分化是后发障发生过程中主的要病理改变,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作为间质转分化最有力的诱导因子,在后发障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阻断TGF—β诱导的间质转分化的生物学过程为后发障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是一种在纤维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间质细胞生长因子,近年来CTGF在TGF—β诱
学位
背景:结节病和增殖性结核病的临床、病理、免疫特点极为相似,鉴别诊断较为困难。尤其当结核性肉芽肿病理活检未见干酪样坏死,并且抗酸染色阴性--即表现为不典型结核病时,更是临床鉴别的难点。目前国内外鉴别结节病和结核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态学、病因学和遗传学方面。由于形态学表现无法区别不典型病例,我们着眼于从病因学和遗传学方面寻找一种有效方法对二者进行鉴别。在病因学方面,本科室前期的研究应用实时定量PCR方
学位
目的:检测慢性宫颈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宫颈癌组织中Pokemon、P14ARF的表达情况,探讨二者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20例慢性宫颈炎、5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和62例宫颈癌组织中Pokemon、P14ARF的表达。并采用SAS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二者在这三种不同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关联性。结果:①Pokemon染色阳性信号以
学位
目的:体外表达异亮氨酸拉链(ILZ)修饰的hsGITRLaa52-177重组蛋白(ILZ—hsGITRL),并初步鉴定ILZ—hsGITRL重组蛋白的结构特征和生物学活性。方法:(1)应用PCR技术,以hGITRL—TA质粒为模板,扩增获得hGITRLaa52-177基因,在其N端融合化学合成的异亮氨酸拉链基序(Isoleucinezipper,ILZ),获得ILZ—hsGITRL重组基因,通过B
异位妊娠(EP)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近年来发生率有明显上升趋势,目前约占妊娠总数的1.9%~2.5%,仍是育龄妇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随着快速敏感的血清HCG检测技术、阴道超声技术的进步、人们医学知识的增加,异位妊娠患者多数能得到了早期诊断,为早治疗提供了基础;同时异位妊娠患者中未婚未育人群的比例增加,对保留生育功能的要求更为迫切;年轻女性对腹部疤痕更为在意等因素,异位妊娠采用药物保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