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学者就开始关注影子银行。近些年日益增长的民间借贷更引发国人对影子银行这一术语的关注,在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出现新型金融形态,这些金融机构衍生出的业务构成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它的快速发展首先影响我国商业银行。影子银行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英格姆提出,这一概念提出虽然只有12年,但是影子银行形态存在的历史却已经有上百年了,甚至可以说,影子银行的历史与商业银行一样长。从字面上可以将“影子银行”分为“影子”和“银行”两个词,为什么是“影子”呢,是因为它一般游离在监管体系之外,处于非官方的位置。称它为“银行”,因为它可以和银行一样在经济中起到信用、期限和流动性转换的功能,充当储蓄与投资之间的融资中介的职能,所以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联系非常紧密。商业银行又是一国货币创造的中介,对国家实行调控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商业银行的稳定与国家的金融系统稳定、国民经济正常的运行、社会居民安居乐业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所以研究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就显得是十分重要。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经营盈利活动影响是双向的,在正面上影子银行提高了商业银行中间收入所占比例,并有效地补充了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缓解融资矛盾,并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维护社会稳定,进而有利于提高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协同运作和发展。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经营活动消极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对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总量和结构产生冲击,其次限制了商业银行传统业务的议价能力,影响其经济效益。文章首先对影子银行的概念进行详细阐述,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影子银行进行了界定并测算出2008—2012年中国影子银行总体规模。利用Bankscope数据库统计了我国50家商业银行资产回报率,并以总资产回报率作为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指标,通过检验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对模型进行线性回归,实证检验了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根据实证得出影子银行规模变化会提高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但这一影响存在一定的时滞。最后从政府的监管、银行业的发展与改革、金融人才的培养给出相关政策与建议。本文的写作框架如下:第一部分是本文的引言部分,这一部分主要介绍文章选题的背景、意义、创新和不足。从影子银行现状出发,以影子银行引发的问题为基点,讨论本文的研究意义。第二部分文献综述部分,本部分是对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文献综述。国内外学者对影子银行的定义可以总结为两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某项业务是否受到监管判断影子银行,二是根据三个层面即机构层面、业务层面、工具层面来划分影子银行范围。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其影响因素是宏观的市场因素、行业发展因素及银行内的微观因素,方法一般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与随机前沿分析法(SFA)。第三部分在第二部分分析的基础上,具体分析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主要组成部分并测算出我国影子银行的规模总量。本文在广义上将我国影子银行定义为在社会信用中起到银行功能的非银行机构及未纳入银行监管表外业务。在狭义上我们将影子银行概括为银行表外理财产品、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商业银行承兑未贴现银行汇票、民间融资等方面。我们采用社会未观测信贷规模来代表我国民间融资,并利用李建军(2010)从借款人的角度的方法测算出中国社会未观测信贷规模。第四部分论述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的衡量方法,从正反两面概述影子银行对商业银行盈利性的影响,并介绍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第五部分为实证分析,也是本文重点要论述的部分,通过国内目前具有代表性的50家商业银行2008-2012年的相关数据,建立影子银行规模相对量与商业银行盈利性之间的面板数据模型,并根据实证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得出结果是影子银行规模总量的变化对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影响存在一定的时滞性。第六部分是根据实证给出一般结论,并从政府的监管、银行业的发展与改革、金融人才的培养提出相关政策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