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穴位既反映机体状态,又是施治部位。临床和基础研究过程中,疗效常是判定穴位有效的最终评价指标,也是判断穴位特异性的依据。临床研究中,尽管多数结果表明施治于穴位比非穴位疗效好,但也有不少研究指出二者疗效并无差别。这说明,以既定框架固化穴位的部位与主治不利于探究穴位的本质。穴位所表达的体表与内脏、体表与深部软组织联系是生物体所共有的。我们根据前期皮肤与内脏会聚-易化现象研究提出,相对于正常生理情况下穴位的“沉寂”,疾病状态下穴位是“活的”,是一种“敏化态”。穴位动态特征和敏化揭示了穴位的特性及其发挥治疗效应的方式,对深入研究穴位生物学特性有重要意义。穴位敏化现象包括体表感受野扩大、痛觉敏感、局部皮肤潮红渗出等神经源性炎性反应。既往研究表明,内脏疾病状态下,内脏感觉传入冲动的一部分可经轴突反射或背根反射逆向传导至皮肤。支配此处皮肤的神经末梢可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如致炎因子P物质(Substance P,S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等。这些物质引发肥大细胞聚集、脱颗粒并释放五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与组胺(Histamine,HA),加剧炎性因子释放。因此,皮肤及皮下组织局部形成“炎性汤”状态,其中的活性物质是敏化的物质基础。既往对穴位敏化相关现象观察基本围绕内脏病展开,对深部软组织病变造成的穴位敏化及其机制研究甚少。另外,皮肤角质层乃至真皮层广泛栖息着皮肤微生物,生理情况下不存在绝对的无菌状态,隐性感染可造成无皮损的炎性状态。遗憾的是,相较于近年来被高度关注的肠道微生物,目前皮肤微生物研究基本止步于皮肤病领域。皮肤常驻微生物从机体孕育之初便参与生命的进程,塑造、调节着皮肤免疫系统以适应外界刺激。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均有皮肤微生物的参与,目前尚无研究涉及穴位敏化过程中时刻变化的微生物与神经活性物质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首次聚焦软组织病变造成的敏化状态下,皮肤微生物在敏化中的角色,通过对比敏化与非敏化处微生物组信息初步观察敏化对皮肤微生物的影响。目的:比较不同部位软组织病变患者体表敏化点与自身对侧非敏化对照点的痛阈值;观察不同软组织病变体表敏化点的菌群分布特征。方法:通过触诊进行敏化点探测,纳入存在明显单侧体表痛敏现象的软组织病变患者,分为敏化点组和自身对称部位的对照点组。首先用感觉测痛仪对软组织病变患者敏化点与自身对照点进行机械阈值的检测。再以无菌拭子对软组织病变患者皮肤敏化点与对照点分别进行采样,自身双侧进行对比,观察敏化点细菌多样性、组成结构及个别细菌丰度的分布特点,初步探索可能与敏化相关的差异细菌。结果一:敏化点与对照点探测及痛阈值测量。与自身对照点相比,软组织病变患者(N=11,肩部软组织病变N=3,膝部软组织病变N=8)敏化点痛阈值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二:敏化点与对照点皮肤细菌16SrDNA高通量测序。(1)运算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数量:与自身对照点相比,软组织病变患者(N=41)敏化点处OTU数量有降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Alpha多样性:与自身对照点相比,软组织病变患者(N=41)敏化点处Observedspecies、Chao1、Simpson和Shannon指数有降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Beta多样性:软组织病变患者(N=41)自身双侧ANOSIM分析R>0者占80.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门水平差异细菌:在门水平,与自身对照点相比,软组织病变患者(N=41)敏化点厚壁菌门(pFirmicutes)丰度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形菌门(p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pActinobacteria)丰度有降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拟杆菌门(pBacteroidetes)丰度敏化点与对照点无显著差异(P>0.05)。(5)属水平差异细菌:在属水平,与自身对照点相比,软组织病变患者(N=41)敏化点葡萄球菌属(gStaphylococcus)丰度显著增加,鞘氨醇单胞菌属(gSphingomonas)和不动杆菌属(gAcinetobacter)丰度显著降低,以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菌属丰度敏化点与对照点无显著差异(P>0.05)。与自身对照点相比,肩部软组织病变患者(N=20)敏化点葡萄球菌属丰度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菌属丰度无显著差异(P>0.05)。与自身对照点相比,腰部软组织病变患者(N=8)敏化点不动杆菌属、罗尔斯通菌属(gRalstonia)和微球菌属(gMicrococcus)丰度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菌属丰度敏化点与对照点无显著差异(P>0.05);膝部(N=10)、肘部(N=2)和腕部软组织病变患者(N=1)各菌属丰度敏化点与对照点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1)与自身对照点相比,软组织病变患者敏化穴位痛敏现象明显;(2)与自身对照点相比,软组织病变敏化穴位处细菌物种种类数量、分布均匀度有减少趋势;(3)与自身对照点相比,软组织病变敏化穴位处细菌组成结构有一定差异;(4)与自身对照点相比,敏化穴位处厚壁菌门、葡萄球菌属丰度显著增加,不动杆菌属和鞘氨醇单胞菌属丰度显著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