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调查中老年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肌少症的发生现状,分析KOA患者发生肌少症的影响因素,并探究肌少症对KOA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期为护理工作者针对KOA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肌少症预防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07月至2020年11月于贵州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关节外科就诊的202例50岁以上膝骨性关节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调查中老年膝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肌少症的发生现状,分析KOA患者发生肌少症的影响因素,并探究肌少症对KOA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以期为护理工作者针对KOA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肌少症预防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07月至2020年11月于贵州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关节外科就诊的202例50岁以上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WOMAC量表、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及研究者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问卷,分别获取中老年KOA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膝关节功能水平及健康相关一般生活质量现状;采用生物电阻抗分析法(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BIA)测量患者四肢骨骼肌质量、身体脂肪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等身体成分指标;通过手部握力评估患者肌肉力量;同时测量患者腰围、臀围及小腿围等。参照亚洲肌少症工作组(AWGS 2019)的肌少症诊断标准,将受试者分为肌少症组和非肌少症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可能影响KOA患者发生肌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探讨KOA患者发生肌少症的独立影响因素;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层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探究肌少症对KOA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1.202例中老年KOA患者中,男性48例(23.8%),女性154例(76.2%);平均年龄为66.51±6.95岁。其中肌少症的检出率为19.3%,少肌性肥胖检出率为10.9%;低肌量者检出率为22.8%,低肌力者检出率为51.5%。各组男女间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肌少症组与非肌少症组相比,发现两组患者在运动、跌倒史、KL分级、体重、BMI、握力、ASM、SMI、腰围、腰臀比、内脏脂肪面积、体脂肪百分率、骨矿物含量及小腿围等方面,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运动<3次/周(>30min/次)、体脂肪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是肌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而BMI是肌少症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4.通过采用SF-36量表对中老年KOA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与国内常模相比,本研究受试者生活质量得分较低,生理健康总分为40.05±18.63分,心理健康总分为67.63±17.15分,其中生理职能维度得分最低,精神健康维度得分最高。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提示,握力和四肢骨骼肌量与生活质量(PCS、MAC)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除精神健康维度以外,合并肌少症的KOA患者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均显著低于无肌少症的KOA患者(P<0.05)。6.进行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肌少症对中老年KOA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负向预测作用(P<0.05),与KL分级、WOMAC评分共同解释生活质量生理健康维度总体变异的67.0%,与病程、WOMAC评分共同解释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维度总体变异的34.7%。结论:1.本研究中老年KOA患者肌少症检出率略高于国内其他区域性报道结果,且多数患者存在肌肉力量的降低,病程时间长、运动缺乏、体脂肪百分比及内脏脂肪面积增加是KOA患者肌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BMI是肌少症发生的保护因素。2.合并肌少症的中老年KOA患者生活质量较差,肌少症对KOA患者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存在负向预测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1)观察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PB-MSCs)局部移植对脊髓损伤(SCI)组织巨噬细胞表型的调节作用;(2)观察PB-MSCs移植对SCI大鼠体内局部组织微环境的影响。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对经G-CSF动员的大鼠外周血进行PB-MSCs分离、培养,显微镜形态观察与流式细胞术鉴定PB-MSCs。采用重物坠落打击法制备大鼠SCI模型,实验分为Sham组、SCI组、PBS组与PB-MSCs组,
目的:为了探究脊髓损伤对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早期的影响,建立了SD大鼠坐骨神经横断模型组(PNI组)和脊髓完全横断联合坐骨神经横断模型组(SCI组),通过检测两组模型坐骨神经损伤修复早期的神经残端华勒变性情况,以及使用小RNA转录组测序分析两组之间差异表达的miRNA,筛选出脊髓调控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早期可能的miRNA。方法:(1)建立SD大鼠PNI组和SCI组模型,分别在第0天、3天和7天观察两组模
目的:探索MDSCs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大鼠骨髓炎中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1)细菌生物膜克氏针的制备:将金黄色葡萄球菌接种于血琼脂平板上,37℃恒温培养箱中孵育24h后取出,接种环无菌挑取单个菌落至15ml的氯化钠肉汤培养液中,并置于37℃的恒温摇菌箱中孵育18小时,调整细菌液浓度到1×107CFU/m L,取直径为1mm,长度为5mm无菌克氏针放置于细菌悬液中继续于恒温摇菌箱中孵育18小时,用
目的:探讨我院行胰十二指肠切除(PD)术后发生临床胰瘘(CR-POPF)的危险因素,通过早期预防和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减少CR-POPF的发生,同时早期预测胰瘘的发生,能及时治疗并减少住院时间。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我院肝胆外科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D)和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PD)病例资料。根据国际胰腺研究组(ISGPS)诊断标准,将研究对象分为CR-POPF组
目的:探讨比较三种不同负压区间引流方式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的早期临床疗效,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方式的选择提供临床及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共纳入于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期间因Ⅲ级或Ⅳ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而接受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D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A组、B组、C组分别采取负压值为(470,73
目的通过检测老年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SP患者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hydroxyvitamin D,25(OH)D]水平及对氧磷酶-1(paraoxon ase-1,PON-1)活性,初步探讨它们在老年T2DM合并肌少症(Sarcopenia,SP)过程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7月我院内分泌科住院及门诊就诊患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脂肪干细胞基质胶(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 gel,SVF-gel))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增生性瘢痕的疗效以及作用机制,为临床使用两种方法的联合治疗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取4只成年雌性的新西兰大耳兔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麻醉后无菌条件下,在双侧兔耳腹侧做一个5.5cm X 1.5c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4周后创面愈合,可见红色隆起,取瘢痕及正常皮
目的:分析成人行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心脏直视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术及瓣膜置换术后并发低心排血量综合征(low cardiac output syndrome,LCOS)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对其临床预后的影响,为评估患者手术风险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心血管外科2
目的:分析研究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信号通路分子HIF-1α、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与踝关节周围骨挫伤疼痛评分及骨髓水肿的相关性,探讨HIF-1α信号通路在踝关节周围骨挫伤骨髓水肿形成及疼痛发生的作用及可能机制,为临床医治踝关节周围骨挫伤提供依据。方法:1.将30例于2019年5
目的:应用Mimics软件联合CTA、MRA等影像学资料,基于三维重建技术对股薄肌的穿支血管进行识别和重建,明确其穿支血管走行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模拟皮瓣的设计,并指导尸体标本的操作和术中的印证。探讨Mimics软件联合影像学辅助股薄肌皮瓣设计的相关影响因素以及皮瓣移植的临床效果,优化股薄肌皮瓣的术前设计,同时评估临床应用前景和意义。方法:首先通过对3具双下肢经血管灌注处理过的尸体进行局部解剖,